?图为京剧《留犊记》剧照
近日,新编少儿京剧《留犊记》在淮师附小山南十六小礼堂首次公演,作为观众,笔者与200余名师生一起现场观看了这说家乡故事、展高风正气的京剧好戏。
“时苗留犊”的典故在寿县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时家世代务农,家境并不富裕。上任时,时苗乘坐一辆牛车前来寿春。一年过后,母牛生一小犊。卸任后,他把小牛犊留在县衙。群吏说:“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力劝将牛犊带走。但他却说:“令来时本无此犊,犊为淮南所生有也。”虽然当地民众父老“攀辕卧辙”,时苗还是执意留犊而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时苗为官清廉,把小牛饮水之池取名为“留犊池”,又在牛犊栖身地建起“留犊坊”。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州赵宗顺从民意,又在池北建祠祭祀时公,因称时公祠或“留犊祠”,池、祠之间的街巷曰“留犊祠巷”。此后人们以“时苗留犊”形容为官清廉,不贪财图利。
“时苗留犊”的故事已有1700多年,至今仍广为流传。“时苗留犊”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古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应该是不变的遵循。官员政绩如何,是否体察民情,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对个人名利地位摆得正、想得透、看得淡,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与民争利、牟取私利,而是视“为人民服务”为天职,多奉献、少索取,他就会像“时苗留犊”故事中的时苗那样,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因此,这个故事在倡导廉政建设的今天,依然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来检视为官者的言行。
“时苗留犊”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头小牛犊,还是清廉的美德和百姓的拥戴,更是留给后人的一座精神丰碑,一颗光耀历史长河的爱民之心,一个为官者的道德标杆。千百年来,“时苗留犊”一直作为为官清廉的代名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编少儿京剧《留犊记》既取材于这个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通过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加以展现,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做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中国人含蓄、稳健、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剧艺术里有着最丰富、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今天,京剧已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媒介,有着无数的爱好者和拥趸者。
淮南,是驰名全国的少儿艺术之乡。近年来,少儿京剧在全国、全省各项展演、赛事中屡次摘金夺银。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联主抓、市戏剧家协会和淮南五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力打造的新编少儿京剧《留犊记》,撷取淮南历史文化中精彩感人的瞬间,呈现了时苗离任寿春时百姓依依不舍、万人深情相送以及时苗坚持留犊的一幕,展现了时苗以廉树威、以公生明、将为民谋福牢记于心的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也让观众从中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深受启迪。舞台上,小演员们唱念做打、举手投足间所折射出的扎实唱功、娴熟技艺、风采神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欣喜的看到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留犊故事代代相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超)春节将至,为进一步维护计量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市场计量环境,1月8日,安徽省市场监管局联合淮南...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