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莉荣
12月14日-15日,首届淮河文化论坛在寿县举办,各地专家学者齐聚寿县,在论坛期间,记者对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周晓庆进行了专访。
周晓庆,从事农业国情、近现代农业史研究及相关陈列展览的内容策划工作。多年以来,他主要承担了农业农村部等国家部委重要展览的内容策划任务,担任多个部委和国家级展览的内容大纲和脚本总撰稿。
周晓庆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三次来到淮南了,最大的印象就是淮南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快。“我是安庆人,到了淮南来,总觉得比到其它城市让我感到亲切。”周晓庆说,“因为我们的饮食口味比较接近,说话的口音也很相似。”
周晓庆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对家乡外的其它城市不是很熟悉,但是却早早熟悉了淮南,因为知道这是一座能源城,它历史上对于国家能源有着巨大的贡献,虽然现在在积极转型,但是它一直以来的功绩却是不可否定的。”周晓庆说,由于小时候的煤城印象,所以很多时候都觉得淮南应当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可是让人很意外的是,淮南的城市环境很好,在绿化方面做的也很不错。能看出,这是一座充满着活力的城市。
“在没有到淮南之前,就已经得知淮南在24节气保护方面的工作做得十分好,基础也很扎实。”周晓庆表示,这点从“二十四节气”学术研讨会在淮南举办就能够看出,“淮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氛围,《二十四节气研究文集》中有三篇学术论文来自淮南,这些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也相信未来这一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
在淮河文化的研究方面,周晓庆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淮河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淮河文化的特性。淮河是中国南北分界线,自古就是军事要地,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是古代南北人口迁移的中转站,其文化必然是多元丰厚的,既有独特性,又多元融合。”
“这次举办的淮河文化论坛虽是首届,但淮河文化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了,仅在淮南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一点。淮南对《淮南子》的研究,特别是对其中关于二十四节气发明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很深的程度;古代水利工程“安丰塘”(芍陂)已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豆腐制作工艺也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淮南人民的杰出智慧。”
接着,周晓庆提到了对淮河流域农耕文化研究的意义。他说:“淮河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土地利用率较高,近些年来,淮河流域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不断增加,也就是说淮河地区在全国的农业地位不断提高,今天,流域农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所以淮河文化研究应关注淮河农业,关注淮河农耕文明。”
周晓庆认为,应加强淮河农耕文化的研究,他说“据我了解,目前淮河文化在农耕文化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还不是很丰富。淮河流域无论是古代农耕文明还是现代农业发展,在中国都具有独特位置。淮河地区和我国其它地区一样,古代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农耕思想和技艺值得深入挖掘,如人畜粪尿的循环利用等,这对于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研究发掘更多的活态农业遗产项目,加以总结提炼其农艺精华,并尽可能参与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争取获得政府对遗产项目的支持。”
周晓庆说,淮河农耕文化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精耕细作技术最早起源于北方,唐代以来渐渐传到南方,大大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那么淮河流域作为中转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在工具制造技术方面,淮河流域的农具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又有何不同呢?等等这些也都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问题,周晓庆说,目前,还在进一步探讨中,还需要继续研究。鉴于淮南的独特地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传承与发展应成为淮河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淮南市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淮河文化,周晓庆说道,与周边流域文化相比,目前淮河文化的影响力总体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加强对淮河文化的发掘和研究,突出淮河文化独特影响力。他还进一步指出,不仅要研究淮南本地区的文化,也要加强对淮河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和宏观研究,研究淮南文化与流域其它地区文化的异同,开展淮河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性文化研究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开阔视野,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找到文化创新的着力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付莉荣)12月15日上午8时20分,2019淮南国际马拉松赛开赛。在亲子跑中,一名七岁男童和家人跑散了,无助地站在路边,记...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