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凌云
自上世纪50年代正式建区以来,八公山区与时代同脉搏,与国家共奋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3.6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37.1亿元;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402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2.9亿元。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城镇化率达80%。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570元提高到2018年的3274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20元提高到2018年的15084元,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八公山区曾是淮南市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为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自身力量。近年来,八公山区积极应对煤炭去产能调控影响,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旅游立区,工业强区,文化兴区”发展路径,资源型城区转型提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一幅宜游宜居宜业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筑巢引凤培育新产业
八公山区坚持“走出去”,将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重点围绕工业集聚区改造升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提升、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项目,有的放矢开展靶向招商。2014年以来,全区引进内资额共126.5亿元,引进省外亿元项目到位资金额49.9亿元,新签约项目78个,总投资达178亿元。
按照“筑巢引凤”“腾笼换鸟”的思路,八公山区加快工业集聚区提升改造,充分盘活废弃煤矿等闲置资源,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完善。科学规划集聚区功能布局,明确以装备制造、新能源、轻工业、新型建材、汽贸物流为主导产业,提升全区创新、创业能力。充分挖掘利用闲置工矿厂房、土地等资源,总投资1.46亿元、利用原孔集矿废弃工业广场建设18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建成并网发电;总投资1.5亿元、利用原麻纺厂厂房改造新建的德尔思民用地毯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
擦亮发展绿色名片
春有百花,夏有清泉,秋看落叶,冬赏冰雪。一年四季,八公山都是旅游胜地,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7.5%。八公山区将绿色作为该区最美底色,持之以恒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富区、绿色惠民,先后建成了石林、古生物爬迹、白塔寺、汉淮南王宫、地质博物馆、淮南子文化园等重要景点。八公山景区全年接待游客量、门票收入均增长30%以上。
八公山区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着力做好文旅融合、提升核心景区功能、培育旅游新业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这旅游发展的“四篇文章”。按照5A级标准全面改善风景区各项配套设施;将美丽乡村与八公山风景区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农业和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冰雪小镇、国际研学基地、妙山民宿等一批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绿色生态发展的“八公山样板”正在形成。
民生保障托举幸福梦
民生无小事,事事须上心。2012年以来,全区累计拨付民生资金206311万元,占财政支出总量的8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低保、医保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坚持“教育为本”原则,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发展,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区)国家认定。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大力实施文明城市创建、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环卫市场化等工程,持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群众期盼解决的上学、就医、住房、养老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了发展信心,形成了奋发前行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八公山区转型发展的新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本报讯根据省市机构改革职能划分要求,今年7月,淮南市生育保险业务由市人社局划归至市医保局管理,为使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工作...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