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寿县治水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了整个寿春文明史,治水文化研究以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和建筑遗存为载体,能让我们从中了解丰富的治水文化信息,为今天的人们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水利之冠安丰塘。治水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寿县城南30公里处,有一处烟波浩渺的平原水库,它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芍陂,即安丰塘。它的兴建者就是孙叔敖。孙叔敖(公元前?——591),姓偽,名敖,字孙叔。他原为布衣贤士,经虞邱相向楚庄王推荐,召拜为令尹(相当于宰相)。
孙叔敖当政以后,根据当时外患内忧,连年战乱,令典荒唐,百业待兴的状况,把息兵安民,除患兴利,发展生产,致富国民,当做治国之策上书楚庄王。当时,淮河以南的寿春,是楚国的主要粮食产地之一,粮食的丰歉,对民心安定和军粮的供应关系极大。为此庄王便采纳了孙叔敖的国策,乃考制度,立军法、下膏泽,兴水利。孙叔敖经过实地考察设计,征集民力创建了芍陂。事实证明,芍陂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上引龙穴山、淠河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对于楚国徙都寿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兴建芍陂,不但解决了农业生产需要,还有政治上的意义。当时正是楚国势力向东发展,达到淮南境内,芍陂的建成,对于楚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影响很大,并为后来摇摇欲坠的楚国把都城迁到寿春安居19年之久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对安丰塘的修治,时至今日,安丰塘仍为淠史杭灌区著名的反调节水库,蓄水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3万亩,发挥着灌溉、旅游、运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973年,联合国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曾亲临安丰塘考察,一睹古塘风采。1988年1月13日,安丰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13日,安丰塘被国际灌溉工程遗产委员会公布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宋代著名诗人、改革家王安石在《安丰张令修芍陂》诗中云:
桐乡赈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目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自当年。
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于1986年5月在考察芍陂时,有诗赞道:
楚相千秋业,芍陂富万家。
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
恃水为固古寿春。自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凭借寿春周围水系发达稻米丰给,为都达19年之久。汉淮南王刘长、刘安、三国时袁术称帝也以寿春为都,苦心经营,一度成为繁华富饶之地。今之寿春,为沿袭古都的建制镇名称,为寿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古城墙环绕城区四周,古为屯兵御敌之工事,今为防洪阻水之屏障,功不可没。寿县城墙的形制构造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部位上:创建石堤、改变城门走向、修筑月坝。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御史杨瞻创建护城石堤(泊岸)。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重修后,州人孙家鼐曾为之记,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后,改变东西、北三城门的位置、方向。明初,四处瓮城的内外两门都还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即直通式,而察之城门现状,南门仍为直通式,而地势低洼的东、西、北三处的门向、位置却发生了变化:东门的外门位置北移,偏离中轴线4米,北门的外门向西,西门的外门朝北,既有利于御敌,又便于减轻洪水直接对城门的压力,这是古人在城垣建筑中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知州杨涧创建东北角和西北角涵洞(水关)月坝,坝上分别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题额。
古城墙至今之所以能够保存完好,城内百姓的功劳不可磨灭。1939年9、10月间,侵华日军第二次陷城前,国民党驻军某师师长陆廷选,以现代战争“城墙有害无益,敌攻我不易守,敌守我不易攻”为由,下令将城墙全部拆除,从全县征集民工数千人,限期完成。对此,城内百姓群情激愤,纷纷议论,如不及时抢救,世代赖以生息的古城将毁于一旦。于是推荐各界代表联合上书,陈述城墙在历代防洪、御敌方面的作用,继而百姓又冒雨上街静坐请愿。陆廷选深知众怒难犯,不得不宣布停工。当时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城内百姓还没有把古城墙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来保护。尽管如此,他们为保护古城墙所表现的英勇无畏却是难能可贵、值得景仰的。
寿春古城墙的独特防洪设计,创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迹。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其维修加固,1954年、1991年两次洪水围城,古城安然无恙。
因水而兴古名镇。与治水文化息息相关的除了寿春外,还有正阳、瓦埠、隐贤三大古镇的一度兴盛与繁荣。正阳位于寿春西南30公里处,淮、淠、颍三水汇流处,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因有舟楫之利,正阳开埠较早。明成化元年设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设“淮北督销盐务总局”,促进了商业开发。由于正阳关地处淮河中游关锁,水路交通发达,万商云集,成为蜚声遐迩的皖西北商业中心。解放后,曾经一度设市,有“小上海”之誉。该镇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物古迹丰富,令游客流连忘返。
隐贤镇位于寿春西南53公里,西临淠河,兴建于春秋时期,三国时曹操在此筑炉造兵器,故又有“百炉镇”之称。唐代贤士董邵南隐居于此,举进士屡次不得志将游河北,著名文学家韩愈以《送董邵南序》一文相赠。后人为纪念董生,改百炉镇为隐贤镇,沿用至今。今该镇存有董子读书台等遗迹可供凭吊。隐贤乡风纯朴,民心向学,为避日寇铁蹄侵扰,1940年安徽省第十一临时中学迁至隐贤,办学到1945年。
瓦埠古镇位于瓦埠湖东岸,距寿春东南30公里处。镇西为东淝河故道,后称瓦埠湖,又称望春湖。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贱由鲁使吴路过此地,病卒葬于此,今墓尚存,并建有宓子祠。故瓦埠镇又有君子镇之美誉。这是著名书家“铁笔”张树侯和抗日爱国将领方振武的家乡。
寿春、正阳、隐贤、瓦埠均滨水而建,靠水而兴,宛如今天的江浙水乡,商贸发达,盛极一时。
新闻推荐
小记者蔡心蕊胡云峰刘余欣悦顾彦涵摄影报道我们的学校——淮南文汇学校坐落于淮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学二十余年,每当有学...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