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萱萱
《出土文献与上古历史文学研究》
作者:张树国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我们对屈原的了解主要通过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但在西汉时期,可资司马迁参照的材料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秦始皇“书同文”之后,所有传世的先秦文献都经过了秦汉之际的“隶变”——即用秦汉隶书重新抄录战国古文字,司马迁就是使用这些秦汉隶变以后有限的文字材料,来写作屈原传记的,所以关于屈原生平遭际的关键地方往往叙述不清。近年来在湖北、湖南等原属战国楚地的区域出土了大量竹简帛书,用上古楚文字书写,文献记载也以楚国历史文学与文化为主,无疑给屈原研究提供了契机。
张树国先生《出土文献与上古历史文学研究——以楚史及屈赋为中心》一书对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对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有深刻揭示,多有重大发现。
本书分为四编,其中第一编讲述出土文本与楚史中的重要问题。第二、三、四编主要利用出土文本来进行屈原及《楚辞》研究,并使屈原一生线索清晰明朗。屈原出生在楚宣王时期,公元前343年正月廿一,年轻时为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起草变法宪令。但后来被上官大夫及楚国贵族陷害,为怀王疏远而被流放到汉北地区。在屈赋中屡次提及“彭咸”,如《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可见彭咸是屈原的人生榜样,但彭咸到底是谁?自淮南王刘安、司马迁以来已不为人所知了。张树国先生根据甲骨文及出土战国楚文字考证,彭咸即彭祖。
战国是一个变法的时代,《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收录《殷高宗问于三寿》,内容记载殷高宗武丁与被称为“高文成祖”的彭祖关于变法法令的问答,主要内容为限制贵族特权,施惠百姓,维护法律的绝对权威等九条,即“彭祖九度”。张树国先生考证这篇文章出自法家吴起手笔,假借彭祖提出“九度”思想以改革弊政,“彭祖九度”即《离骚》“彭咸之遗则”,既是屈原“造为宪令”所参照的重要蓝本,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最深根源,可谓是解决了屈原赋中的千古之谜。
屈原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286)又遭到令尹子兰等人的谗毁,被流放到陵阳——今安徽池州地区,在这里度过了九年的时光。因为《史记·屈原列传》对这段历史记载存在重大疏漏,导致学术界对屈原晚年流放时地存在巨大争议。张树国先生通过研究出土文物鄂君启节铭文,确认由楚郢都到陵阳之间早就存在一条水上商路,屈原沿着夏水进入长江,顺流而下,经过陵阳河就到了陵阳地区。这一地区在春秋时期归属于吴国,当时称为“群舒”即众多“舒”姓国家所在地区。屈原在陵阳“彷徨山泽”之时,发现了春秋吴国的神殿遗存,残存的壁画上图绘伍子胥为父兄报仇、伐楚入郢以及对楚平王掘墓鞭尸的场景,构成连环壁画最精彩的部分,因此面对壁画一连发出一百七十二问,诗中“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实际上就是《天问》得名的由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国义通讯员杨光)3月20日,记者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大通大队获悉,3月19日晚,该大队联合辖区刑警在洛河电厂附近查获...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