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东华
在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特种焊接技术实验室的团队中,有一位奋战在焊接技术领域近30年的科技工作者,他是享誉国内的焊接专家,国际焊接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他还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聚变装置研究学术带头人之一,科技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国内专项首席科学家;他曾带领团队多次参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并在2013年和2016年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他就是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特种焊接技术实验室副主任吴杰峰。
创新:走在科技前沿
自1988年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焊接专业毕业后,吴杰峰始终奋战在焊接科技工作的一线,从事核聚变及高能加速器等电物理实验装置特种焊接技术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他率领团队成功建成了国内第一条600米超导导体穿管生产线,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连续稳定生产35公里CICC超导导体任务。
在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和ITER大电流高温超导电流引线原型件的研制过程中,吴杰峰创新性提出电流引线真空钎焊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68千安大电流高温超导电流引线原型件,超导接头电阻小于5纳欧,90千安的承载电流高居国际首位,该项技术的突破为ITER馈线系统的顺利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破:推动国内焊接科技发展
2012年,在EAST维护升级过程中,实验人员发现Cr-Cu/Zr-Cr-Cu热沉焊接经整体高温加热材料性能退化,导致焊缝质量降低,对EAST装置的稳定运行产生影响。面对这一技术难题,吴杰峰提出Cr-Cu/Zr-Cr-Cu热沉与无氧铜冷却管中频感应钎焊技术,确保超高温状态下焊缝性能稳定,为EAST装置取得世界瞩目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保驾护航。
2016年,在国家大科学工程40T稳态强磁场装置研制过程中,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承担了包括超导磁体、低温分配阀箱等几乎所有主体结构的研制及总装工作。在争分夺秒的建设中,他和团队克服了大口径超导高场磁体难度大、风险高等不利因素,累计装配各种低温管路约2460米,深低温密封焊缝5811条。经不懈努力,所有测试结果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整体装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超越:科技之路永攀高峰
吴杰峰先后主持或参加了科技部的“ITER专项计划”大型重载复杂轮廓双层真空室成型焊接及装配关键技术研究、“ITER高温超导超大电流引线及超导传输线”等10余项省级以上重大课题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18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授权。2017年,吴杰峰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今年3月,依托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申报的“特种焊接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获省科技厅认定。站在新的起点上,实验室副主任吴杰峰充满希望:“这座位于淮南的重点实验室,将推动安徽省精密自动化特种焊接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重大科研装备,从而为推动安徽省特种焊接技术的进步以及中国核聚变能源研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新闻推荐
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举行 张孝成主持并讲话
本报讯10月11日下午,全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市政务中心召开。市长张孝成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方,市政协副主席方严、陆晞、李国利出席会议。...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