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新闻 凤台新闻 寿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淮南市 > 淮南新闻 > 正文

中国茶话瓜翁一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关

来源:安徽商报 2016-04-17 01:38   https://www.yybnet.net/

中国茶话 瓜翁(一)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关于茶的起源问题,却被蒙上了神秘色彩,长期得不到科学的确证。在我国曾长期流传神农发明茶的说法。日本则另备一说,认为茶乃佛祖释迦牟尼所“发明”。佛祖有一次在沉思中睡着了,醒后十分懊丧,便割下自己的眼睑扔在地上,生根长成茶树。其叶浸泡于热水,饮后即有却睡之功。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同书《七之事》中又提出“三皇、炎帝、神农氏”为茶祖的观点,又引相传为神农所撰的《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实神农、三皇、炎帝皆为传说和神话中的人物,是先秦至秦汉间言人人殊的人们“想象中的人物”(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其发明农业、医药等传说,不过是人神合一的蒙昧时代的象征。《白虎通·号篇》就已指出,神农不过是教民农耕、神而化之的人物。西汉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修务训》就已指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皇帝而后能入说。”

有“当代茶圣”之誉的吴觉农先生就指出:对于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的神话,“自然没有信奉的必要”(《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约略稍前,曾学过医的鲁迅先生也指出:“我们一向喜欢恭维古人,以为药物是一个神农皇帝尝出来的。他曾经一天遇到七十二毒,但都有解法,没有毒死。这种传说,现在不能主宰人心了。”

不妨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一下神农发明茶之说的虚妄,这必然涉及茶学界另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茶从药用进化到食用”,还是从食用进化到饮用?文献考证的结果,答案应以后者为妥。

在由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的漫长岁月,古代先民,历尽艰辛,尝百草,采树食,首先是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由于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才在同疾病的斗争中逐步发现了中草药。在较早的可信资料中,并没有神农尝百草而中毒的记载。《诗经》中保存了一张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人们食用各种食物的“菜单”,其中并无茶。迄今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食用腌茶的习俗,也许即为古人食用茶的余风流韵。综合上述两方面的情形,比较合乎情理的结论似是:所谓尝百草,首先应是食用。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些草本或木本植物的药理功能及疗疾作用,才把它们遴选出来作为中草药。茶的演变过程似乎应是从食用到饮用。虽然《本草》中有茶,但按现代标准,与其说茶有药用功能,不如说茶有保健作用更加切合实际些。

值得注意的是《孔丛子·连丛子下》有记载称:“伏羲始尝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然后五谷乃形。”这里虽说神农换成了伏羲,七十毒也变成了七十二毒,但仍然没有茶。只说明这类传说有多种版本,并会在长久的口耳相传中变换其内容,力求其“可信”性而已,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其虚妄性。

(二)

茶学界关于茶的起源时间仍众说纷纭。有主张上古、西周、春秋说的,也有主张战国、秦汉、魏晋说的。究其原因,实乃主春秋以前说者,对史料进行了随心所欲的曲解、臆解。可以断言:先秦古籍中的“荼”字,均不是今之“茶”,九经无“茶”字,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不易之论。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都显示,茶应起源于战国或秦汉之际。

两汉的茶事资料见于文献者,仅寥寥数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魏晋南北朝史料中,茶事资料明显增多。这表明,茗饮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已呈渐成气候及稳步发展的态势。故唐宋时人主张茶起源于魏晋说者颇有人在。

在陆羽《茶经》成书以前,关于饼茶的制作及煮饮,仅见一条独家记载,据称出之于《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既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段引文,始见于《茶经·七之事》。这条唐以前的史料最值得注意者有二:一是茶以“米膏出之”,这是茶米一词最合理的诠释;二是以葱姜等“芼之”,即保持茶菜食的孑遗。可认为是从菜食到饮用的过渡方式。诚如明人曹学?《蜀中广记》卷六五所云,这一捣末煮饮饼茶之法,一直流传到明代,“蜀人饮擂茶是其遗制”。上引资料的重要性还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从茗粥到茶饮的过渡期,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奠基期。

所谓“魏晋风流”,即主张个性的解放和张扬。《世说新语》中的许多故事,堪称其代表。这种“风流”,并非终于东晋,南朝仍一脉相承。茶文化就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得以充分展示其独特魅力。魏晋玄学的兴起,也与茶不无关系:以茶养廉,以茶示俭,藉以为媒;服食祛疾,参禅打坐,藉茶以助;甚至以茶为祭品,亦始见于齐武帝祭母及遗嘱。茶之为功,又不仅在醒酒却睡而已。

(三)

如果说魏晋还是茶饮的发轫期,宋代无疑已是其成熟的顶峰期。

长庆元年(821年),李珏(784~852年)曾论:“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据今存唐、宋时人著作中涉及的唐、五代产茶之地,已近七十州,遍及今秦岭、淮河以南的十四省区,与当今全国的产茶区比较,除台湾省外几乎在唐、五代都有产茶的记载。

宋代的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谚就产生在宋代。

宋代茗饮的风尚、习俗和茶艺,《大观茶论》有一概括性的述评:“本朝之兴”,“百废俱举,海内晏然”。“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高雅相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宋代的茶艺,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斗茶,即审评茶叶品质及比试茶技艺高低的一种活动,各地多有。

点茶,是宋代最为流行的茶艺活动,包括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一整套复杂程式。

分茶,则是始于宋初,盛行于宋元的一种高级茶艺,又称“茶百戏”或“幻茶”。

煎茶、点茶、斗茶、分茶是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四种茶艺形式。

朱元璋出身贫寒,发迹前备尝民间疾苦。登基后,即诏令罢贡龙凤团饼茶,只贡少量茶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此开创了茶文化史上叶茶、散茶冲泡烹饮的新时代,因其简便易行,此法一直沿袭至今。

明人张源将茶道总结为“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的“精、燥、洁”三字经茶道。《茶录》堪称深得茶道真谛的经验之谈,这是他长期饮用名茶碧螺春而总结出来的茶艺心得,虽语言朴素,却不失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艺茶准则。而杜浚所谓“茶有四妙”,“湛、幽、灵、远”(清·计发《鱼计轩诗话》,适园丛书本),却更多其对空灵幽远境界的精神寄托,代表了明清文人对茶道的追求,颇具心灵慰藉、精神层面的向往。这与日本茶道有某种相似之处。总体而言,明人茶艺,追求环境优雅,白石清泉,烹煮得法,善于观赏,将其视为茶人茶道的精粹。杜浚,字于皇,号茶村。明清之际著名诗人,以嗜茶而著称于世,撰有《变雅堂集》等。他是明末清初最享盛名的茶人之一。清代的茶文化,在“君不可一日无茶”的清高宗乾隆时代达到了高潮。体现在《红楼梦》等小说中的茶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老舍先生的《茶馆》,仅以三幕就抒写三个不同时代的众生相和社会百态,是真正的大手笔。从这个角度而言,茶馆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的缩影,故历代的茶馆也是社会学及史家关注的对象。

茶书以及其他 许诺

茶文化在唐朝时候兴起,给中国文化带了不一样的色泽。此前中国文化的底色是灰色土色黄色,是陶、麻、瓦、青铜的颜色。茶的兴起,中国文化开始有了绿意茶意。唐宋的传奇,明清的话本,柳宗元、苏东坡,以及后来明清各色文人的小品里,都有茶意。茶意是闲话也是小令。

中国后世不少人谈到柳宗元、苏东坡、张宗子,总对他们悠然神往。这神往是茶文化使然。曹操、曹植、嵇康当然也好,但魏晋文化的酒气里戾气森然,挥之不去,让人望而却步。

茶里有一份世俗,酒里反世俗。苏东坡与张宗子,酒量都不大。苏东坡说我本畏酒人,而他却为茶写了很多诗词,谪居宜兴时,有饮茶三绝之说:茶美、水美、壶美,唯宜兴兼备三美。亲自设计出提梁式茶壶,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句子。

张宗子更是写过茶方面的专著。

苏东坡与张宗子的文章,历来众口称赞,因为茶之意味。不说太远的人,唐宋以来,只有他们有茶风度,让人亲近。

险怪、幽僻、枯寒、远瞻,当然令人仰之弥高,但很难生出平常心。韩愈、王安石、欧阳修,他们有文章千秋,也以功业传世,后人却鲜有视其为友者。苏东坡与张宗子是中国人的知己。

元朝刘贯道画过一幅《消夏图卷》,画面疏散。画中的名物有不少茶器,荷叶盖罐、汤瓶、盏托。有茶好消夏,尤其在古代。

刘贯道的画总能让我想起过去的日子:坐在大石头上,爬在枣树上用树枝编一个窝,坐在竹梢晃荡。茶水壶静静躺在草丛里,人在夏日的凉风中恍惚入梦,醒来时,蝉鸣依旧,蜻蜓在天空绕圈子。夕阳的红泼在清澈无边的天色里,枣树老枝上不时传来鸟的叫声。

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纸窗瓦屋之下。纸窗瓦屋当然好,有中国的黑白精神。黑白是中国文化的底色,黑白也是人间岁月,黑是夜,白是昼。

在博尔赫斯《庭院》中喝茶也好。庭院是斜坡,是天空流入星舍的通道。这个夜晚的庭院,葡萄藤沐浴着星光,倒影和星光又一起飘落在蓄水池上。博尔赫斯自足的世界就在“门道、葡萄藤和蓄水池之间”。葡萄藤和蓄水池之间,是容得下一张茶案的。

夏日的庭院在记忆中是墨绿的。爬山虎,狗尾草,喇叭花,何首乌,紫苏,水池在葡萄架下,池子里贮有半池水,粗瓷杯放在屋檐下。西头井底沉着一个大西瓜,墨绿的瓜皮在水里绿悠悠的。转动轱辘发出扎扎的声音,慢而木,那声音能传出很远。葡萄架下的猫睁开眼睛站了起来,复又睡下。窝在藤椅上翻书,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王度庐,那书翻卷了边,封面漆黑黑脏兮兮的,无头无尾,那时候看起来比周作人有味。

周作人文章里多次写过茶,他甚至把自己的一本书取名叫《苦茶随笔》,那首“且到寒斋吃苦茶”的自寿诗,同气相和者无数。博尔赫斯的《第三者》里有如此一记笔墨:

在那落寞的慢慢长夜,守灵的人们一面喝马黛茶,一面闲聊。

女人捧着马黛茶罐进进出出。

马黛茶是木本大叶冬青,树叶翠绿呈椭圆形,开白花,生在南美洲。做法与中国茶仿佛。马黛茶生长在神秘和幻想的南美丛林。周作人的茶是苦丁茶。不同的茶产生出不同的文化。

博尔赫斯生于一八九九年,周作人生于一八八五年。他们命运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书斋文人,他们共同在这个地球生活了将近七十年。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茶有优劣。很多年后才明白酒过三巡,又是一番场景。人生的月份牌一张张翻,岁月在哗哗作响的纸页声里一唱三叹。即便再伟岸的人,也有些触动吧。

读茶书,最好是夜晚一个人的时光,如果是冬天越发佳妙。

《煮茶图》(局部)王问

新闻推荐

旁听法院副院长递书“叫停”庭审淮南“诗人官员”受贿案受审现场发生争议一幕 法院通报称此举不属于干预司法

淮南“诗人官员”受贿案受审现场发生争议一幕 法院通报称此举不属于干预司法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建新安江公园2016-06-18 01:11
猜你喜欢:
评论:(中国茶话瓜翁一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关)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