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觅踪]
在明霞洞南侧100米处,索道站下有一高崮。东顶部较小,宛如凤鸟灵秀的头部;中部呈弧形微向西倾斜,构成凤凰腹部向前悬浮的轮廓;东南侧斜面上,由于长期的外力雕凿,鼓起的岩体斑驳嶙峋,奇松异竹,点缀其间,宛如凤凰的锦羽;西部倾斜入涧,凤尾好像在洗浴。整个石峰矗立于幽谷之中,在云雾的烘托下,如一振翅欲飞的凤凰,当地人称“凤凰头”和“戏凤台”。
在这里发现5处石刻,它们是“一指天”,单根手指长1.5米左右,手指指向天空。旁边是“石臼”石刻。在石刻的上方巨石上,一个天然形成的石臼。“醉仙石”像一把太师椅,可与白云洞景区的仙椅一比,只是这椅子把歪得不像样子,像是喝醉了一般。“天险”石刻在最西部凤尾上,面朝东方,字旁边还打着方格,字也写得中规中矩,有棱有角。
在“天险”石刻巨石上远望,戏凤台三面环山,周围松若虬龙,竹林幽幽,风光旖旎。西南面下方是上清宫方向,前望群峦下伏,峭壑深邃,朝旭晚霞,空蒙浩渺,变幻无穷。北面峰顶是万年船,依次下来是三丰洞、玄真洞、明霞洞。
而“崂山明霞洞”石刻在“天险”石刻的背部,不上巨石顶部还真难发现。这5个字竟然是凸字石刻。我们知道石刻大部分是阴刻,凸字石刻在崂山只有寥寥几处。因为风化的原因,露出白色花岗岩颗粒,使字更显得古朴大方。
偶然发现高台下面有一块断石上有个字——“霞”。经判断,与旁边的另一块断石合成一块碑——崂山明霞戏凤台。原来这个高崮叫戏凤台,很有诗意的名字。再望明霞洞方向,确为观赏绝佳之处。
是谁修建的戏凤台?查了很多版本的《崂山志》,请教了很多崂山文化方面的专家,都是第一次听说,也是第一次看到石刻照片。据山友“亮泉”分析,这应是20世纪30年代所开辟的旅游景点,字迹很像陈兴亚所写。上世纪30年代,崂山的石刻在这一期间开始大量开发建设,于是请有书法奇才之称的陈兴亚在崂山写了大量的石刻。而戏凤台所在位置,有点像中转站,游客从垭口或者青山村的二宫分道走到这里,需要休息一下,戏凤台便应运而生。而现在这里仍然起到这个作用,在戏凤台东面设置的茶亭、长廊、小卖部,是游客短暂休息的好去处。
选自《崂山史志》
崂山戏凤台。
[史海钩沉]
[崂山诗存]
山海图记
蔚竹庵道中
□周毓真
作者简介:周毓真,后改名周毓正,字衷恺、仲岂,号心雪,即墨人,周缃之子。清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三甲第67名进士。出任山西浮山知县,不累民间,以宁人息事为务。著有《心雪斋集》等。
即墨县东南环海,海岸皆山,山有大小二崂。而自西南迤东北,延袤一百三十余里,阔五十里,高低绵亘,峰峦相接者以百数,总谓之崂山。山之有庙宇者数十处,道居其七,僧占其三。师徒多者二十余人,少者五六人,或一二人。出邑南门东南行十里,曰大庙。再东南十五里百福庵。庵西十八里玉皇庙。庙南十里曹村观。观南五里法海寺。法海寺东北行十里入山,为西莲台。再东北五里黄石宫,宫在山半。其南七里,对峙者为华楼宫,宫在山巅。缘山东下,十里神清宫。宫北二里大劳观。观西南曲折行涧壑中十二里,九水庵。庵东十五里,修真庵。又东五里太平宫。宫南三里东华宫。再南十里华严庵。庵之东,循山趾并海南行,二十五里为太清宫。宫临海上,东望大洋,茫无际涯。折而北为上清宫。又北三里明霞洞。洞之西羊肠鸟道,崎岖石齿间,行二十里为铁瓦殿,殿居山半。巅曰巨峰,崂山最高处。《齐记》所谓“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者也。铁瓦殿南下六里为烟云涧。涧转北为旱河庵,路渐平坦。其树多松,其土宜芋,其果则柿、栗、核桃、樱桃、银杏、桃、李诸品,此崂山之大略也。
海之中以岛名者十余处。邑西南七十里曰阴岛,海水环之,潮退时有路可通岸,计大小村落十有三,居民五百户,地九十余顷,岁征税银三百零。在南者曰大古迹岛、摘花岛。稍东曰车轮岛、大小管岛、女姑岛、狮子岛。在正东者曰田横岛、青岛。皆在水中,去岸四五十、二三十里不等,并无居人。田横岛有地百亩,青岛有地八十余亩,并无屋宇,春耕秋获,附近者乘筏往来而已。余则荒榛顽石,足音绝少。
旧传海口五,今惟女姑口,在城西南四十里,有淮商贸易输税,系胶州汛地。金家口在城东北九十里,与莱阳接境,间有客船停泊,系本县汛地。其淮子口、坡子口、登窑口,皆久已淤塞,不通舟楫。沿海墩台三十一处,每墩设卒五名,轮流瞭望,奉文建造炮台四座,在西南者青岛,正南者董家湾,正东者巉山,稍东北者黄龙庄,每座贮炮八位,营兵防守。
近山编户之社六。曰浮峰,曰郑疃,曰聚仙,曰松林,曰古镇,曰萧旺。为户五千五百零。田多硗瘠,民皆椎鲁,附山者贩柴炭、采药物以为生,附海者捕鱼虾、拾蛤蜃以糊口。机心不作,并无匪类,犹有淳古之意焉。
□周学熙(1935年3月游崂山作)
山深不见市尘喧,
始信淳风太古存。
叠石为田才片土,
依岩结屋自成村。
千寻绝壁疑无路,
一派清溪直到门。
满耳松声满眼竹,
虽非世外亦桃源。
[崂山印记]
外九水的石刻之九水
界石“九水界桥”刻于九水停车场右河边,旁边分别刻箭头分指“外九水”“内九水”。此处为外九水之末,向东即为内九水之始。过漫水桥向南为观崂村,公交车639路在这里有站,旅游车也设总站在这里。青岛市北九水疗养院在此,桥头有“得月桥”石刻,院内有拉丁文石刻。
仙古洞位于崂山北九水景区外九水停车场西山崮子下的高山坡上,民间传为何仙姑渡海曾息于洞内,故又名仙姑洞。洞口为东方向,野花异草,风蔽洞口,不仔细找还真不好找到。洞为椭圆形,内壁光滑,高2米,深3米,可容一塌,有人工修凿的痕迹。在洞的尽头,有一个长方形的石台子,是精工凿出来的,估计是放油灯的地方。明清时常有游人宿此洞并有诗咏。由于时间的变化,现在洞里比较潮湿,估计上方有水渗漏造成。洞外有石刻“明周鲁书仙古洞”7个大字,字直径约30厘米。1982年,董海山、王集欣等前辈还指挥开凿了新“仙古洞”三字,字径1.5米,在北九水等车可清楚看到,近几年由于树木长得茂盛,如果没人指点是看不清楚的。
太和观与仙古洞隔河相望,沈鸿烈酒楼与太和观比邻。太和观又名“九水庵”“北九水庙”。观内壁上嵌有乾隆时山东巡抚崔应阶诗碑一方。“观擅崂山景物之胜,处奇峰秀峦环抱之中,口口大涧当前,隔涧为九水亭,其他修篁万竿,与青松白石、澄潭相映,泉声人影,鸟语花香。”这石刻价值无比,保存完好。
节选自《崂山春秋》
新闻推荐
“李某德,别动!警察!”6月5日凌晨4时许,八公山区某老年公寓四楼仓库内,随着一声断喝,几个人影破窗而入,以迅雷之势将屋内男子制...
凤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