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近日报道,一款“智能校服”正在西南地区一些中小学试用。这款“智能校服”融入红外感应、指纹识别及人脸识别等技术,学校可由此了解学生是否迟到早退,是否按时进入宿舍,是否上课时打瞌睡、每月消费多少等信息,家长也可实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智能校服”引起广泛关注,有人称其为“管娃神器”,有人感慨“幸亏我们毕业得早”。
“智能校服”不可谓不先进,出发点也是“为了孩子好”。全面掌握学生情况,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表扬批评、给出建议;万一学生走失,也不会手足无措干着急。何况有的家长工作太忙,顾不上管孩子,有的外出打工,只能隔着屏幕和孩子说说话,如果“智能校服”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更多情况,可谓省力省心。
但即使“为了孩子好”,“智能校服”仍激起很大争议。正如网友调侃,“智能校服”让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动态监控,暴露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没准什么时候就会成为受批评、受处罚、被取笑的明证,可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用智能校服,学生的隐私权必须得到充分考虑,否则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在教育中的作用弊大于利。而且,此举可能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加逆反,会千方百计摆脱“智能校服”的控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据报道,生产“智能校服”的企业不止一家,学生的个人信息数据也会被收集、储存。虽然企业声称,这些数据受到多重保护,只能服务于学生和家长,但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病毒、黑客乃至内部工作人员的窃取,均可能给数据安全带来威胁。目前,“智能校服”生产、购买、使用和监管等环节,都没有法律依据,恶意违法付出的成本很小。一旦学生个人信息被获取并用于不正当目的,“智能校服”生产企业又该怎样担责?
关爱孩子、帮助孩子,当然需要借助物质和技术手段,但重要的还是人文关怀。以平等态度、友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个性,发挥主动性,培养自尊自爱自律自信的意识,更要注重方法。中国好人、淮南市凤台县丁集镇张巷小学残疾教师李元芳,20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教学,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想出各种巧妙方法让学生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李老师并没有什么高科技智能装备,也没有精力监控每个学生,但正如她说的:“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要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关爱。”“智能”手段可以有,但教育更需要春风化雨的关爱。如果滥用智能手段监控学生,“智能”可能会“失能”。
新闻推荐
本报讯民政工作承担着最基础的社会治理职能,市民政部门坚持联动社区服务、联动社会力量、联动社工队伍,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基...
凤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