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雪峰 摄影报道)7月4日,淮南市渔政处在凤台硖山口淮河干流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2万尾淮王鱼、10万尾江黄颡、18万尾黄颡等特种鱼类及其它四大家鱼鱼苗被投放到这处淮王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
硖山口是800里长淮第一峡,这里水产种质资源丰富,也是“水中珍品”淮王鱼的原生地。淮王鱼是一种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的珍稀鱼类,喜栖于水底层和岩洞、岸穴和石缝里,硖山口一带水下岩洞、岸穴较多,又兼弯道、湍流,适合淮王鱼聚居。淮王鱼、江黄颡、黄颡都属鮠科鱼类,在硖山口针对性地放流鮠科鱼苗,将为恢复淮王鱼保护区的珍稀水产种群数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7月3日,淮南市渔政部门启动今年夏季的增殖放流活动,当日,在焦岗湖,渔政部门组织放流200万尾以花白鲢为主的鱼苗,花白鲢可滤食浮游生物,净化水质作用明显,旨在使焦岗湖鱼丰水清。7月5日,渔政部门还在田家庵码头淮河干流开展放流活动。3天的增殖放流,共计在焦岗湖及淮河干流投放各类鱼苗500万尾,以有效养护淮河渔业资源,维护淮河水生生物多样性。
淮南市渔政处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开始,淮南开始向淮河水域进行增殖放流活动,历经多年,放流实施更加专业,流程更加规范。除进行公证外,放流也已纳入招投标操作,保障了放流实施效果。夏季放流鱼苗是当年培育的,规格往往小些,一定的重量下尾数要多得多,单体成本要小。同时,夏季是鱼类生长最迅速的时期,增殖放流效果明显。
渔政部门强调,在加大放流的同时,还将通过核心区禁渔、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等措施,确保放流的成效。
图:在硖山口码头进行的增殖放流活动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钧苏国义实习生朱葛摄影报道凤台县朱马店镇太庙中心村是一个因庙而建,延续千年的古村。这个村庄虽然历史悠久,但村容村貌建设曾相对滞后。近两年,随着美丽乡村工程实施,千年古村发生了翻天...
凤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