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世界待他不公,让他一岁半就查出患有小儿麻痹症。曾经,他尝尽学艺辛酸,在冷眼与嘲讽中自我否定。
然而,这八零后的年轻人,冲出了命运和人群为他带来的桎梏,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充满了前行的力量,创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身残志坚,知识改变命运
1984年,纪东东出生在淮南市毛集实验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岁半的时候查出患有小儿麻痹症。从2岁到12岁长达10年的治疗时间里,留在纪东东脑海里对童年最深的印象就是经常去诊所针灸治疗。小小年纪,每天都要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纪东东并没有因此而难过,他心里想的却是长大了,也要学会这门手艺,既能医治自己还能谋生。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0年,他考上了安徽中医学院康复,开始了专业的中医学习。大学五年,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他的成绩也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2005年,在老师的推荐下,纪东东来到深圳市罗湖区中医药开始了三年的学艺期。 “有时候,一个处方写不好,老师随手就扔掉了。你还要反反复复的修改,一次一次拿给老师看,那个时候,一个月都要穿坏一双鞋。 ”回忆起学艺时得辛苦,纪东东并没有太多的抱怨,“如果没有当时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磨练,也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
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创业
2008年,纪东东顺利地取得了中医师的职业资格,一想到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为患者解除痛苦,纪东东心里充满喜悦。最初的几年,他没想过要回到家乡创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父老的愿望越发强烈。 2013年,他毅然回到了家乡毛集实验区,创办了纪东东中医诊所。
一开始,老乡们看见纪东东是个毛头小伙子,并不怎么信任他,但是短短的三年时间,纪东东用实力证明了他的医德和医术。他的表现也得到了市残联的肯定,2014年,一笔3万元的扶持资金发放给了纪东东,让他装修门面,购买设备,发展壮大中医诊所。
现在,诊所里开设内、外、妇、儿、针灸、康复、理疗等多个种类,有1千多味常用中药材,每一次采买,纪东东都亲历亲为,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诊所一天的门诊量已能达到70人,一年3万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慕名而来的患者。
32岁的凤台县钱庙村一名病患刘某,得了肾上腺素癌晚期,大医院都不敢收治他,也让他放弃了求生的愿望。家人慕名找到了纪东东,经过几次的心里疏导和诊治,病人开始尝试着配合治疗。 “医者父母心,看见病患痛苦的表情,我心里特别心疼,只要能有些许改善,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回馈社会,登上梦想的舞台
在记者面前,纪东东侃侃而谈,从他从事的中医工作,他所进行的研究,他所期望的未来,都让记者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纪东东告诉记者,这些年,只要存到一些钱,他就外出拜会全国知名的中医专家,跟随他们继续深造。几年下来,不但提高了医术还开阔了眼界。 “中医博大精深,你只有慢慢钻研,才能有所收获。 ”近几年,不孕不育成为了困扰很多夫妻的头等大事,从2008年开始,这一疑难杂症也成为纪东东刻苦钻研的课题。他一边治疗,一边寻找更有效的办法。8年的时间里,经过他诊治的1千多对患者中,治愈率达到了50%以上。
2016年,纪东东顺利地拿下了主治医生资格,也意味着他即将登上更大更宽广的舞台。
“我通过考察发现,越是生活水平高的城市,居民对中医治疗、养生更加感兴趣。所以我在上海注册了一家健康科技公司,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欢中医,也想带动更多的的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致富,这就是我未来5到10年的发展方向。 ”纪东东对未来充满信心。 汪芳苗 杨雪
新闻推荐
为深入推进 “三项重点工作”、 “三项建设”和公安机关创先争优活动, 1月20日下午,凤台县公安局邀请由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担任的执法监督员进行开门评警座谈。会上,监督员们就...
凤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