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淮上明珠”之誉的凤台县城关镇,地处淮河之滨,淝水三湾之畔,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全镇辖九个社区居委会,面积5.23平方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全镇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发奋图强,艰苦奋斗,扎实苦干,开拓进取,两个文明一齐抓,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殊荣。 92、93年分别获得市发展乡镇企业金杯奖;94年至今一直是市、县“十强乡镇”的获得者;95年始跨入全省“百强乡镇”之列;99年顺利通过市级小康镇达标验收,成为全县首家市级小康镇;93年以来连获市县、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以来,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获市“模范镇”称号,镇多年来又是凤台县“廉政杯”获得者。此外,镇的城市建设、城市绿化、环境卫生、工、青、妇、文、教、卫、广播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显著成绩,并受到上级各部门的表彰。
厚重的文化是城关历史的魅力,打开史卷,跨越时空,在厚重的文化积淀中无不闪烁着城关历史的魅力。
据史料记载:相传,凤台曾有凤凰至而得名凤台;早在周代就为州来国;战国时期是下蔡国的国都;大禹治水曾在这里一鞭炸开峡山口留下禹王坝的淮上佳话。凤台历史上就是政治昌明的闲居之地。据说,茅仙古洞的三茅兄弟当年就是选择了这里的幽静闲适的环境隐居此地。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咏颂凤台城关的千古诗句。
民智民力——城关理政的新魄力,历史的车轮驶进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新节点,城关已经站在了时代的新起点。今天的城关,已瞎有9个社区,15万市民。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靠前领先的城关。在2010年度全县乡镇目标考核获得了综合第一,其余34个单项考核中获24个第一、2个第二、4个第三的好成绩。
在“十二五”开局起步的上半年,城关又交出了绚丽的新答卷。截止2011年6月底,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398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53.2%;工业增加值完成1062万元,占全年任务的57.5%;完成招商引资1.1亿元,占全年任务的57%;新增民营企业46家,占全年任务的62%,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工作目标。今年上半年以来,全镇先后接待省市县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单位的专题调研、现场会议、地区交流20余次,具办各类惠民大型活动13次。使城关的外向度和荣誉度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新提升。
一幅标语就醒目地立在了镇政府的大门两侧:上联是“听民声,凝民智,聚民力。 ”下联是“建设美丽魅力新城关。 ”从此,这两块巨幅像钢筋水泥一样浇铸在城关人的心头,成为新一届党委、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民智、民力,加快城市全面转型的理政新理念。2010年的年初,就在人们已经沉浸在欢度春节的氛围之际,一场围绕城关转型发展、问计于民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全镇党员干部中展开。镇直、社区20多个单位100多党员干部全封闭的广纳群言,为城关转型发展寻求新的破题。短短七天时间,15个转型发展的专题、18项惠及民生的实施意见,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声音:“以民为本,改造旧城,建设魅力魅力新城关”。带着这一新思路,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深入社区、深入群众,与市民百姓面对面地交流访谈,亲听民声、广泛体察民意对发展新蓝图的认可度,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连续的密集调研,党委领导的足迹遍及9个社区、2个规模企业和4个镇直有关职能部门。用从群众中得来的鲜活民意民愿,形成了近20个厚重的专题调研报告,把“建设魅力魅力新城关”的新蓝图变成了民意的力量和共同的期盼。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全镇市民参与旧城改造,建设“魅力魅力新城关”的活力。在广大市民的支持下,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旧城改造所有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全镇市民对旧城改造的期望高,对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信心足,成为全镇稳定和谐的基石。
镇党委会议室的正面墙上挂有这样的巨标:“力戒一把手拍脑袋决策,力行集体智慧民主决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顺应民愿科学决策”。镇党委、政府决策的大事,都要听听群众的音声,都要看看群众的情绪。去年底,全镇所辖社区的6个总支、3个支部改选的人员确定,党委坚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反复倾听党员群众的意见,充分行使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整改选举工作仅用4天半时间就圆满完成,所有候选人都高票当选。既体现了组织意图,又充分表达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意愿。截止目前,经镇党委拍板决定的近200条工作决议、决定和重点政策性文件全部尊重民意、民智,由党委集体民主决策。正如党委书记范光林说:过去是群众要看干部脸色干,今天,干部要看群众脸色干。群众期盼的,就是政府要干的。
“抓铁留痕”是城关精神的新内涵,在城关镇政府的大院,人们可以看到一块城关精神的巨幅:“抓铁留痕、踏石有印,敢谋善为、奋发争先,有为有位、海纳群贤”。这是城关人在“十一五”收官之年和“十二五”开局之处,用实干书写出的干事精神。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城关镇党委深深感到:再好的发展蓝图挂在墙上、写在纸上都是空谈。镇里从2010年起,就成立了督查办,抽调得力人员,对镇里部署的每项工作跟踪督查、奖惩分明,对机关整体工作提速增效。镇党委提出机关各项工作都要盯住不落实的事,追查不落实的人。做到工作部署到哪里,大督查就到哪里;文件到哪里,大督查就到哪里;领导批件到哪里,大督查就到哪里;民生诉求在哪里,大督查就到哪里。并严格坚持“实事求是、雷厉风行、一针见血、奖惩分明”的大督查原则,形成了科学长效的工作落实机制,从根本上杜绝了空泛浮躁之风,确保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正是这种城关精神,使城关近年来的各项工作都凸显出超前创新、务实和精彩。镇新宣办记录下这样一组最亮的彩照:2010年初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和近年5月开展的让群众告诉我们怎样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听民声、聚民智、凝民力”的基层调研;旧城改造的“热身”和战前准备;城市拆违、控违的“零违建”;特区式的用人新机制;“实事求是、雷厉风行,一针见血、奖惩分明”的机关工作大督查和效能建设;“远学沈浩,近学身边典型吴修朗”创先争优系列活动;以广播宣传进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以“大爱城关、包容城关”为主题的慈善募捐便民惠民的“信访代理制”;群众工作新机制;社区管理网格化;打造平安城关,打击“两抢一盗”,社会治安安防应急中心的建设使用;民生工作全覆盖都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进入各级领导视线,成为各级媒体的关注点。 “抓铁留痕”的城关精神,已经成为城关人奋发争先的长效底气。
大爱包容——城关文化的新名片,用善心耕耘城市沃土,用大爱培育魅力城关。这是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七月发生在东城社区的故事:东城社区计生副主任孙影,原是凤台鱼苗厂一名下岗职工,2006年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而下了岗,下岗后,在党的关怀和照顾下,成为东城社区一名公益性岗位人员。 “我是东城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孙影同志来到东城社区上班第一天立下的誓言。
五年来,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誓言,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早在2010年她就查出了严重的肾病,但依然坚持平凡岗位,带病默默奉献。直到她终于无法再坚持下去才入院治疗。面对她平凡奉献的精神、面对她贫寒的家境,社区迅速展开“同事心连心的爱心捐助”活动。
让爱温暖每一位困难群众和弱势人群,是城关建设“大爱城关、包容城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去年初冬的时节,全省首家乡镇慈善分会就在城关成立,随即便在全镇开展了“慈善募捐爱心大行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的活力,半个月时间就收到各类捐款200多万元,用这笔社会资源作为“爱心基金”,向全社会播撒爱的关怀。今天的城关,已经实现了社保、医保、低保、社会慈善、社会救助的全覆盖。大爱,正在提升着城关群众的幸福度、和谐度;大爱,正在托起“幸福城关”。大爱包容正在成为今日城关文化新魅力。
“海纳群贤”是城关用人新魅力,今天的城关,人们只要进入政府大院,扑面而来就是一股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清新之风。 “实干有为、有为有位,一日不作为、三日心不安”的创先争优工作氛围催人奋进。若问这种干事的环境哪里来,城关人都会做出这样的回答:这全是创新用人机制带来的新气象。
这是历史的城关,厚重的历史积淀在城关8.96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这是人文的城关,历代骚人墨客吟诵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诗句;这是自豪的城关,龙头老大的赞誉是城关最好的名片;这是希望的城关,百强乡镇的桂冠熠熠生辉。
历史的机遇赋予城关人黄金发展的机会,在历史进入了新的时期,新一届城关党委政府吹响了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号角,引领了了全镇人民的共同期盼。要建设美丽、魅力的新城关。
省关工委领导来城关镇古城社区视察市委书记杨振超来城关镇点评创先争优
县委书记姚多咏深夜看望巡逻人员
老干部参观拆违控违展
新闻推荐
该局组建于2002年5月,系原县地质矿产局和县土地局合并而成,下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非金属矿产资源管理所、土地评估事务所、土地整理中心、测绘管理办公室五个二级机构,17个乡镇国土资源所。内...
凤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