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眼看着田里的水稻开镰在即,在常州打工的凤台县古店乡前刘村村民朱宪海正盘算着回乡日程。他告诉记者,现在打工、种田两不误,一年只回两趟家:一次是将稻秧插下田,一次是将稻谷收进仓。
那么,他不在家的日子里,水稻生虫遭病咋办?不急,附近的农资店店主来帮忙。朱宪海家里有16亩田,夫妻俩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也在身边上学。插秧时,他回老家插下去,临走前,照例找到镇上开农资店的老童,打声招呼:“田里打的药从你店里拿,你再找个人帮我打一下”。
老童做了十几年农资生意,有着丰富的病虫害防治经验。朱宪海回到常州,他便时常到朱家的田里转转,稻田要不要用药,该用什么药,都由他说了算,年底朱宪海回家时再一次性结账。今年,像这样托老童管理田地的有40多个农户,将近500亩农田。 “他们都在外打工,收过了就种,种了就走,走了都交给我。 ”现在大家都称他为“大总管”。
“大总管”为此专门请村民童守客负责打药。 “按桶收费,以前打一桶药两三块钱,今年涨到了7块。 ”童守客也渐渐成了当地的打药专业户,一年光打药就能挣上八九千元。不过,老童并不吃亏,他笑着说出自己的“生意经”:“街面上农资店一家挨着一家,现在客户不仅比质量比价格,还要比服务,我这也算是一种售后服务吧! ”
农户们从老童的服务中大获裨益,除了免去来回的奔波,省心省力,田里的收成同样不赖。古店村的李斌对此深有体会,他的田地委托老童管理了6年:“每年我家的收成都要高于本地平均水平,前年,小麦一亩田收了1100斤,即使自己管理也未必能有这个产量。 ”如今,就连临近的马店镇农民也慕名找上门,老童的农资店生意越来越红火。
不仅在凤台县,记者在涡阳、肥东等地乡村采访时也发现,像老童一样的“大总管”式农资店主渐渐多起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儿童没有精力和能力对农田进行精细管理,部分农资店主为顺应这一形势,便主动转型发展,当起了“田保姆”,既拓展了农资销路,又为务工人员解除了种田之忧,这种双赢的种田模式必将引领乡村新风潮。本报记者 张玉芳
新闻推荐
当前,安徽省夏季用肥已基本落下帷幕,农资经销商大多手中存货不多,市场销售平淡,化肥价格基本稳定。再过不到两个月,很快就要展开今年的秋种工作,按往年情况,农资户们已经开始化肥的订货备货,然而今年化肥...
凤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