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谭塑像 ○淮北有以桓谭命名的公园 ○新版桓谭《新论》
17岁入朝,79岁卒于任上,经历西汉、王莽新政、东汉等三朝,一生爱好音律,博学多通,遍习五经,是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和天文学家,编著影响后世的《新论》29篇……这位东汉时期的淮北人桓谭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一生多才多艺
公元前23年前后,桓谭出生于沛国相(即今天的淮北市相山区)。据史料载,桓谭自小就多才多艺。
桓谭的父亲是成帝时的太乐令,因此他17岁时“以父任为郎”,或说桓谭入任,是由大司马宋弘的推荐。桓谭擅长音乐,善于弹琴。宫廷举行宴会,皇帝刘秀往往命他弹琴助兴。他博学通达,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其喜欢古学,多次从刘歆、扬雄辨析疑义;他还喜欢歌舞杂戏。只不过他平时穿着简易,不修威仪,对俗儒轻视讥笑,因此多受排挤。
西汉末年,桓谭官位不高,不过当个郎官而已。他当时与傅晏关系很好。傅晏是傅皇后之父,起先颇为得势,但随着董昭仪受皇帝宠幸,傅皇后日益被疏远。桓谭因此告诫傅晏要防宫廷之变,要收敛、谦退,以避祸殃。傅晏接受了桓谭的意见,才免遭董贤之害,董昭仪之兄董贤因裙带关系而用权当上了大司马。他听说桓谭之名,要与他结交。桓谭是正派人物,先奏书劝告他“以辅国保身之术”,未被接受,就不与他往来。王莽掌握大权时,天下之士大多数对王莽吹牛拍马,阿谀奉承,以求升迁。桓谭则不然,一句奉承的话都没有,故他这时仅为掌乐大夫。农民大起义时,桓谭参与了活动,被更始政权召任为太中大夫。
关于桓谭多才多艺,还有个被罢官的故事呢。桓谭对民间音乐很有研究,平时弹奏的也都是一些根据民间曲调创作的新曲。刘秀听惯了宫中的乐曲,听到桓谭的新曲,感到新鲜,大为赞赏。但大司马宋弘却很不满意。在他看来,民间乐曲都是低级趣味的,于是找了个机会,派人把桓谭叫到家来,正襟危坐地对桓谭一顿训斥。
事隔不久,刘秀大宴群臣,在宴会上让桓谭鼓琴。桓谭看到宋弘杀气腾腾地盯着自己,不由得心中发怵,只好耐着性子奏了一首宫中日常所奏的雅乐。由于心不情愿,弹出来的琴音断断续续。刘秀觉得奇怪,就问怎么回事。宋弘抢先跪在皇上面前答道,“陛下,臣荐桓谭,是希望他以雅乐引导陛下。没想到他却终日弹奏亡国之音给皇上听,今天是因我在场,他心中有愧,所以弹雅乐也不成调了,这是为臣我的罪过。”刘秀听了宋弘的话,方知平日所听桓谭弹奏的原来是“亡国之音”。宴后,桓谭就被罢了官。
在桓谭担任议郎、给事中等职期间,他还多次上书皇帝,在任用贤人、设法禁奸、重农抑商、统一法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影响深远的《新论》
据史料载,当时光武帝刘秀正迷信谶记,多以它来决定疑难。所谓谶记,是预言未来事象的文字图录。刘秀起兵夺权和巩固统治,就以它来笼络人心,作为思想统治工具。 桓谭因此上书劝谏光武帝,指出谶纬的预言“虽有时合”,然如同占卜一样只是一种偶然性,不足为信。他希望光武帝听取意见,“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同时,桓谭还向光武帝建议,在进行统一战争时,应当重赏将士,使其尽心效力,不可听任他们勒索百姓,使兵民各生狐疑,而不得早日安平。
基于上述观点,再加上当时统治者幻想长生不死得以永久统治人民而尽享荣华富贵,而方士投其所好,宣称只要寡欲养性、服不死之药,就可以“长生不老”。桓谭认为,人的生长老死和一切生物的自然本性一样,无可改易。因此他极力反对灾异迷信。认为对于怪异现象,只要明君、贤臣等能够修德、善政“以应之”,就可以逢凶化吉。所谓“长生不老”只是迷信和妄想。方士宣称精神独立于形体之外,而且对形体起决定性作用,故人“养神保真”就可以长生不死。他觉得,明智之士不会相信长生不死的谎言,只有愚昧者才迷信之。
从今天来看,桓谭的形神论是唯物主义的,批判了精神可以脱离形体单独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尽管其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桓谭根据当时的社会现象,创作了《新论》29篇。桓谭的论著很受时人和后世学者重视。稍晚的王充很推崇《新论》,他说,桓谭作《新论》,“论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这个评语是很高的。范晔写《后汉书》提到,桓谭是两汉之际著名学者,与杜林、郑兴、陈元等人“俱为学者所宗”。对于他坚持反对谶纬迷信的态度而遭受打击以至“流亡”的命运不胜感叹,对于他坚持明智的学术观点深表赞赏,可谓对桓谭为人为学恰当而公允的总结。桓谭治学,求知求实,追求真理,不唯命是从,不怕打击迫害,这种治学精神,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弥足珍贵的“桓君山藏书处”
前面说过,桓谭上书指出皇帝听纳谶记是错误。这下光武帝看了很不高兴。 中元元年(公元56年),东汉皇朝“初起”灵台。当时的灵台,是观察天象的地方。光武帝迷信天命,对于建筑灵台十分重视,事先诏令群臣会议灵台建造在什么地方。但桓谭却说,我对谶不感兴趣。因为这不是正道而是迷信把戏。光武帝大怒,指责桓谭“非圣无法”,当即下令将桓谭迁出为六安郡丞。桓谭受此打击,内心闷闷不乐,忧郁成疾,在赴任的路上逝世,大约死于中元元年前后,终年七十余岁。
桓谭一生爱好书籍,相传他早年曾向班嗣借书时,被班嗣拒绝。于是他留心刻意蓄书。专辟有藏书室,后称为“桓君山藏书室”,在今淮北市相山。1975年由安徽大学中文系等单位在相山南麓发掘出明崇祯时(1628-1644)所立的“桓君山藏书处”石碑。后被淮北市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在淮北市相关部门,我们还了解到,2011年为配合新火车站广场建设,淮北市文物部门对“桓谭藏书处遗址”进行了文物勘探和试掘,分别开口7×7和5×5规格两个探方,探方内遍布汉代筒瓦、板瓦以及瓦当碎片,同时发现砖石垒砌汉代建筑基础多处。再次认定了“桓谭藏书处遗址”所在位置即为东汉大哲学家桓谭故居;其二,汉代时期房屋基址基本为夯土基础,全国已公布汉代考古发掘资料汉代砖石垒砌房屋基础极为少见,因而所发现的这处汉代建筑基址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相关人士表示,“桓谭藏书处遗址”汉代建筑基址的发现以及和历史文化名人桓谭故居的结合,会为淮北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建设提供良好契机。
“当年石室虽云古,此日风流犹可睹。图书插架犹连云,翰墨淋漓尚如雨。”这是清人王岩当年经过“桓谭藏书处”所写的一首诗。今天读来,让我们对这位汉代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和天文学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武怀雯 筱铖
新闻推荐
安徽省拉响今夏首个高温预警淮北地区最高温可达37℃ 合肥中考期间最高温33℃
淮北地区最高温可达37℃ 合肥中考期间最高温33℃
淮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