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一排排‘哈罗单车\’,整齐清爽!”“是啊,这阵子很风靡呀,满大街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家儿子胆子可大了,我以前给他买的小单车,他竟然放楼下几天没锁。”“现在谁还稀罕那种自行车呀!”“是哦,以后说不准到处都是共享汽车呢。也可能是无人驾驶,那交通事故可就少多了。”“王主任就偷着乐了:叫你们辛苦去考驾照,咱直接享受科技成果!”“说不准很快就实现呢,你看这改革开放40年,变化之大都是我们以前无法预料的。”“不愧是党校的,一下子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哈哈!”
中午几位同事从龙子湖散步回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调侃。
说到改革开放40年,说到自行车的变迁,我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满满的都是回忆。
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生人,和自行车的渊源要从我在娘胎里算起:那时,小媳妇们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很有面子的事,但一场“车祸”差点让我无缘于世。听老妈说,我在她肚里八个月时,一天晚上,铁娘子般的她驮着几十斤重物独自骑行,一不留神撞到一棵大树上,人被甩出几米远,以至于我在她肚里拳打脚踢一晚上才安静下来。
80年代初,老爸在淮北芦岭煤矿上班,距家有百十里的路程,那时自行车是重要家当,他时常骑着一辆笨重的永久牌脚踏车,驮着行李,载着一家四口,奔波在往返的途中。
80年代末,我开始学骑自行车。无奈个子太矮,家里老爸囤积的几辆老式自行车,即使坐垫放到最低脚也够不着。情急之下,我急中生智,左脚踩紧脚踏板,右脚用力蹬踏地面,等自行车滑行后,将右脚从车梁下面的空当伸过去,踩住右边的脚踏板,随后斜着身体骑行,俗称骑“外别子”。
刚学会自行车的心情是激动的,亲戚们放在家门口的车子一眨眼就被我骑走溜达去了,打酱油送东西的活儿我也是抢着去干。那时有个皮肤微黑的阳光少年经常来陪我练车,在那黄昏的街道上,飞驰的车轮伴着嬉笑追逐的背影,偶尔让我想起年少时悸动的甜蜜。
90年代初,素有“假小子”之称的我骑技日臻成熟。上学的路上,我会把手插在袖筒里“脱把”骑行,或者和弟弟玩起二人杂技,他双手握住车把,把脚抬放在车前梁上,我坐在后座上双腿蹬车;放学时,千名学生中,我属于冲出校园那拨人中的前几名;假期里,我经常一人骑行二十余里到老妈的家乡石湖去走亲戚,路上与拖拉机飙车的镜头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
90年代末,我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中专老师,拥有了自己漂亮的女士单车,清风拂来,裙裾飞扬,穿梭在宁静的校园里,轻盈的身影吸引了爱慕的眼光。我恋爱了,坐在男友的单车后面,头倚靠在他的后背,小鸟依人,桂花飘香的时节,爱情的滋味就像花香一样芬芳。
2000年后,我调到市区工作,的士、公交的畅通,让我基本上告别了单车时代。一次充电话费获得一辆小型自行车,在空闲的日子,我就骑上单车到周边转转,寻找曾经的记忆。
2007年“三八”节,我买了一辆蓝色“速派奇”电动车给自己作为节日礼物。戴墨镜,穿皮衣,风驰电掣中,一个都市时髦女郎,找到了机车手拉风的感觉。2010年劳动节,我拥有了一辆红色奇瑞。汽车时代的到来,让我觉得生活变得高端起来,在我眼里,自行车已经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产物。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的自行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兴、时尚、动感的赛车时代到来。一辆、二辆,炫彩的赛车时不时地闪现在珠城的大街小巷;一支、两支,整齐的骑行队伍穿行在祖国的大好河山。
2013年,我拥有了一辆紫白相间的“维多利亚女王”。或许是对户外运动的热爱以及一定的号召力,在加入自行车协会后不久,队友们将我选为协会组织者和管理者之一。有了协会,大家骑行的激情格外高涨。企业宣传、迎亲队伍中,有我们齐整靓丽的身影;长途跋涉时,我们感受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竞技场上,我们比速度、赛车技,玩转新潮生活。
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带上自行车自驾游成了出行的新方式。2015年,在儿子9岁生日那天,我买了一辆白色小自行车送给他作为礼物。既是作为儿子成长的纪念,也是为出游方式增添了一种选择。
时代的发展,崇尚环保、倡议绿色之行的风气盛行起来。共享单车时代悄然而至。在蚌埠“创城”期间,黄色、绿色、红色等“共享单车”装扮了城区与乡郊的风景;近期,蓝色哈罗单车如燎原之势,点亮整个珠城。
2017年暑假,我带着儿子到南京大学接受熏陶,他第一次学会了“扫码”骑单车。看着小小少年欢快地穿行在校园里,我陡然想起了当初的自己,在感慨岁月流逝的时光里,在品尝时代进步的喜悦中,浅浅的微笑,轻轻地挂上了我的嘴角。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6月2日,收割机、搂草机、秸秆打捆机、运输车辆在淮北市烈山区孟庄村进行小麦收割、秸秆打捆运输系统作业。烈山区在麦...
淮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