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运用了灵感式和碎片化的表达,每节似乎都不是一个主题和内容,但又有一条主线将这些碎片式的感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同样也是《老子》的表达方式——想到哪,写到哪,随性,却又字字珠玑,充满智慧。
第一次接触许辉的作品是在五年前。那一年我参加高考,有一篇叫作《碑》的阅读理解,占了很大的分值。当时只顾着仓促答题,大致浏览了一遍,并未细细品味,只觉得文章朴实无华,很有生活气息,很“接地气”。两天的考试结束后,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在充分地休息和玩乐后,回到家,我竟突然又想起了这篇小说,便上网查找原文,细细品读起来。尽管一字一句推敲,可到底水平有限,仍有许多不甚明白……这几年在大学中文系读书,也反复把《碑》拿出来读,终于渐渐理解了其背后丰富的意蕴,人物形象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以及作品包含的深刻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
说来也是缘分,五年前痴迷于《碑》的那个小姑娘,五年后竟然成了其作者——许辉的学生,还有幸在第一时间读到了老师的新作——《涡河边的老子》。见到许辉的第一眼,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他的创作风格,因为他本人就像他的作品一样质朴敦厚,亲切温和,慧中而不秀于外,却也和他的作品一样,深藏不露,充满魅力,让人心生敬意。
《涡河边的老子》是许辉对《老子》也即《道德经》的个性化解读,以闲适的语言、随笔的形式以及碎片化的表达阐释了对《老子》的独特见解。老子是涡阳人,许辉是淮北人,他俩同属淮河流域,虽然年代相隔久远,但到底“齐饮一河水,共沐一场风,同枕一块土”,所谓思想内涵、文化底蕴这类的东西,总归是会有些相似的。我想,这份或多或少的相似,便是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原动力和立足点吧。
实话说,在很多年以前,我对《老子》是敬而远之的,那时的我认为,年轻人是不适合读《老子》的,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会使我们消极,颓废,不思进取。正如老师所言,50岁以前读《老子》时,尽是反面意见,认为老子的观念与当代社会现实完全对立,完全行不通,但随着年轮的增长,便慢慢觉得有些观点,是可以接受的。或许这就是《老子》的魅力,甚至可以说是魔力。
《老子》通篇,似乎都在阐述一个“道”字,《道经》的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便建构了《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可“道”又到底为何物呢?《老子》通篇也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恒久的“道”了,这概念既模糊,又明确,模糊的是“道”究竟为何物,明确的是“道”是一定存在的,它或是虚空无形,或是隐而不见,或是不可言说,但它却是实在的,它没有边界,没有框架,没有范围,没有形状,但这仿佛又正是它的边界、框架、范围、形状。或许正是这种模糊性,给人阐释联想的无限可能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文化背景、心理预设来对《老子》、对“道”进行不同的解读。也正是因为这样,“道”才得以成为“常道”,才能历久弥新。
这本《涡河边的老子》也是如此,它是许辉心目中的《老子》,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老子》,是作者个人化的感悟记录、思想随笔,书中突出了淮河流域的文化特色和作者个人的语言文学风格,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闲谈书,作者运用了灵感式和碎片化的表达,每节似乎都不是一个主题和内容,但又有一条主线将这些碎片式的感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同样也是《老子》的表达方式——想到哪,写到哪,随性,却又字字珠玑,充满智慧。
这些年许辉的作品我也读过不少,大多是他的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类的,这还是第一本。这本书延续了许辉一贯的创作风格,语言不起波澜,风格质朴简约,闲适自然,却又于平淡中见深刻,于不紧不慢的娓娓道来中见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此外这本书的结构很独特,除了《重心》、《臧否》、《困扰》、《智语》四句提纲挈领式解读的话语之外,每一章的后面还附有一段“听雨花园笔记”,“笔记”中记述了作者在自家“空中花园”里的日常习作和见闻,园子里有动物昆虫,有花草蔬果,甚至还有庄稼农作物,作者对园中琐事的处理方法有“三宝”,即:多维持,不更动,任其长。这不正是《老子》中所提倡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吗?中国人自古与土地相依,形成了独特的生命意识,《老子》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因此它要求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我想许辉的园中生活便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印证了。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人到底是在森林里摸爬滚打进化来的,见到植物,就快乐得不得了。”此外,透过许辉对园中生活的描写,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这部作品背后深刻的人文关怀,这也是许辉作品中一贯的起点和基调。“道”虽然不可言说,虽然看似高深莫测,但可以最简单的话语、最普通的形式将其观照出来。此外透过这些描写我们也可以发现,《老子》所提倡的“自然”、“无为”,并不是要人消极避世,庸碌无为,相反地,它是教导人们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最后,我想以许辉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读《老子》,写《涡河边的老子》,不是为了研究古文,而是为了寻找思想,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启迪智慧,不是为了版本古音,而是为了感悟生命。”
新闻推荐
省外院校多集中在东北、西北及中部地区
淮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