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 勤 本报通讯员 廖超文
1月29日,记者来到钟山县公安镇锡富村采访,村民陶桂花一家正喜滋滋地在新建水泥楼房前擦拭他们家新买的轿车。
“陶桂花买车了!”这一消息在村里炸开了,村民们纷纷拥到新车前,一边抚摸,一边啧啧称赞。
“不贵,才十几万元!”陶桂花有点“财大气粗”地说。
年近五旬的陶桂花是村里有名的种田能手。“她头脑灵活,贤淑善良,勤劳能干。”村干部钟志标夸道。
从2008年开始,陶桂花就开始在土地里打主意。那一年,她的交通工具是一辆人力双轮车。从那年开始,除了自己的自留地,陶桂花每年还承包了几十亩村里的田地种植烤烟、蔬菜、香芋等农作物。两年之后,她把人力车换成了手扶拖拉机。
近年,她认准了政府的烤烟种植优惠政策,扩大了种植规模,以每亩300元的租金连片承包了170亩土地,实施“烤烟+紫心薯”、“烤烟+蔬菜”的种植增收模式。由于规模扩大了,手扶拖拉机已经不够用,陶桂花便换了一辆新农用车。
“大家来尝尝我种的红薯。”说话间,陶桂花端来了一大盘刚蒸熟的紫心红薯。
“120亩烤烟产量达1.25万公斤,收入30多万元。收完烤烟后种了100亩紫心薯,另外种了40亩包心菜、30亩香芋,总收入也不低于30万元。广东老板说我这是无公害蔬菜,全部包销,明年还要加大订单呢!”大家一边品尝又糯又粉的紫心红薯,一边听陶桂花侃自己的种地经。
“像陶桂花这样的留守妇女在家靠种养发家的,在公安镇不少于50名。而对于这样的种田能手,镇里会在技术、资金、土地流转等方面予以最大的扶持。”公安镇党委书记黄光阳说。
“我丈夫、儿子原来都在广东打工,现在我的家庭农场扩大了,人手不足,他们都回来帮我了。”陶桂花告诉记者。
“早些年,我们想都不敢想能买小车。现在,楼房已经盖好,村里的水泥路也通了。我们全家商量好,买了这辆小汽车,到春节,一家子来个自驾游,开开眼界,也看看人家农民是怎样生活的。”陶桂花说到这,脸上的褶子笑成了一朵花。
新闻推荐
本报钟山讯(记者/蒋勤通讯员/杨小飞)“村民自发参与,进行自主管理、自筹资金、自己动手,还有政府财政奖补支持,我们有信心让百年‘空心村\’改变面貌!”4月8日,钟山县凤翔镇唐月村村民理事会会长唐国富...
钟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钟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