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万程 本报通讯员 卢成军 黄国晃 董明玉
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钟山县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发展策略悄然转变:从注重“提高群众收入”到注重“提高幸福指数”;从注重“做大蛋糕”到也注重“分好蛋糕”;构建“幸福指标体系”,让群众参与到“幸福钟山”的建设中来。
今年8月,记者走马钟山,看到一个旨在叩开“幸福”之门的发展蓝图,正在该县全面铺开。
“思路变”换来“笑开颜”
从注重“提高收入”到也注重“提高幸福指数”
8月10日,钟山县钟山镇苏沛成的妻子到外地就医,刚回到家乡,镇卫生院就给报销了部分费用。“外地就医,回家报销,以前想都不敢想。”苏沛成说。
今年上半年,该县调整和完善医疗补偿方案,实现了“大病多补、多花多补”。这一措施,已使近18万名农民得到实惠。
这源自钟山县社会建设思路的转变。
2006-2010年,钟山县财政增速分别为20%、30.5%、20.3%、10.4%和15.4%,曾两次被评为“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然而,抽样调查显示,钟山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幅上升。
今年年初,县委书记陈远明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发展经济为什么?”这一发问引起热烈讨论。此后,钟山的发展策略悄然转变,并制定新目标:建设“平安宜居富裕幸福的新钟山”。有关专家对钟山的发展取向解读认为:正从注重“提高收入”向注重“提高幸福指数”转变。
追求“提高幸福指数”,不仅要求物质财富的宽裕,对生态环境、公民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公共文化品供给、公民文化素质、城乡建设、社会管理水平等方方面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为了“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该县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
譬如,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该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县已完成5个村屯的风貌改造综合整治,并在一些村屯修建了村级路、篮球场、文化综合楼、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思路变一变,群众笑开颜。一年前,记者前往该县同古镇中寨村采访,当时那里破旧不堪。8月17日上午,记者再访中寨村,看到绿树环村,村文化综合楼巍然耸立,一些村民正在篮球场打球,几位老人在文化休闲长廊里散步,孩童在树荫下追逐嬉戏,一派和谐景象。
据统计,半年来钟山县扎实推进环境保护、绿化、环卫、文化等方面建设。其中,完成造林面积3.12467万亩,完成整个县城路树以及绿化带的修剪约3万平方米,投资7500万元改造县城北环大道,为12个乡镇113个行政村建了标准化农家书屋43个,存放图书5.5万余册。
“要GDP”绝不“唯GDP”
从注重“做大蛋糕”到也注重“分好蛋糕”
“钟山县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建设‘幸福社会\’就是‘要GDP’而不\‘唯GDP’,\‘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比翼双飞。”陈远明说。
如何实现比翼双飞?钟山县从发展策略上进行了调整,全力展开“一轴两翼三区”规划建设:
一轴:以323国道为中轴,构筑循环工业产业发展长廊。
两翼:在公安、燕塘、花山、两安、红花等乡镇,发展以旅游业和节能型加工业为主的产业带;在钟山、回龙、石龙、凤翔、珊瑚、同古、清塘等乡镇,发展以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业和循环工业为主的产业带。
三区:县城滨江新区,建占地3000亩的仓储物流综合区;钟山工业集中区,重点推进总投资85亿元、无污染的机械装备产业园区;十里画廊旅游区,全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和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风景区。
有关专家依据规划分析该策略的特点是:新型工业、循环产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县长唐先程认为:“‘新型工业、循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了及时补偿,把一部分‘蛋糕\’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 (下转第二版)
点评
(上接第一版)而‘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则有利于‘蛋糕分配\’向农村倾斜,提高了农民收入。”
事实证明,从发展策略上进行调整非常有效。今年上半年,该县完成财政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18.6%。而与之相应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16元,增长10.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64元,增长34.5%,农民的收入增速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3倍多。
如果说策略上的调整,只是为了实现发展过程中“分好蛋糕”,那么,财政不断向民生倾斜,则是让“蛋糕”分得更均衡。
据统计,上半年钟山县在“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直接涉及民生领域的投入,占全县总支出的74.8%。
踏访钟山县,记者看到一批民生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今年年初,回龙镇联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珊瑚镇卫田村人饮工程、清塘镇清塘中学供水工程等13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陆续开工,总投资1324.23万元,建成后总受益人口3.8万多人。
为方便群众就医,该县全面推进“农民20分钟就医圈”建设,投资1679万元,帮助县医院及12个乡镇卫生院完善医疗服务设施。
要“真幸福”不要“被幸福”
从“政府主导幸福”建设到“群众参与幸福”建设
如何让老百姓更幸福?以前,是政府说了算。这种“政府主导幸福”建设的做法,却经常有老百姓抱怨“被幸福了”。
幸福不幸福,最终还是百姓说了算。通过多方调研,钟山县如此定义幸福观: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围绕“幸福观”,钟山再发出调查问卷3万多份,评出环境卫生满意度、绿化满意度、家庭和睦度、住房条件满意度等10项老百姓最关注的“幸福指标”,出台了“幸福钟山指标体系”。
根据该指标体系,年底钟山将邀请老百姓给“幸福钟山”建设打分。
“让百姓出题,政府作答!”陈远明说,“‘干不干\’让百姓定,‘干什么\’让百姓选,‘怎么干\’让百姓提,‘好不好\’让百姓评。”
钟山县也是这样做的。不久前,钟山镇榕马村召开村民大会,就修路问题向村委会提议,最后征得村委会和镇政府的同意,多方筹措资金两万多元,争取上级支持水泥50吨,修好了通往榕木寨完小的一条长120米、宽3.5米的水泥村道,解决了邻近5个自然村100多名小学生和1700多名村民群众出行难题。
让幸福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潘云锋
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应当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很快,GDP总量很大,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相应地提升。究其原因,是影响幸福的一些因素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消除,诸如上学难、看病难、房价高等问题,仍在困扰着普通百姓。
重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除去影响人们幸福感的烦恼,大大提升群众的幸福感。钟山县在发展过程中,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让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力争让每个孩子能上学、上好学。如此,影响百姓生活的烦恼就会大大减少,人民群众也就“笑开颜”。
各地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像钟山县一样切实解决好诸如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分配、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幸福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蒋勤本报通讯员廖超文“竹鼠喜欢在安静的环境生活,如果受到强烈刺激,就会焦躁不安……”5月23日,钟山县公安镇竹鼠养殖培训示范基地负责人钟武戍忙得不亦乐乎,前来学习竹鼠养殖技术...
钟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钟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