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叶思远何雪梁伟
1969年,正当青春年华的李绍壮加入修路队,直至退休他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职业。2005年,山区公路人李绍壮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能做就多做点。”13年后的今天,当李绍壮再次说起这个荣誉时平淡地说,“努力工作才对得起自己这份工资。我的名字就是‘绍壮\’嘛(少壮的同音),这是父母对我的期望。”
回想当年,李绍壮对曾经的工作如数家珍。
1988年,他在昭平县富罗镇思乐道班任班长,当时道班管养9公里的山岭沙土路,全段只有2公里像样的良等路,其他路段都较差。在山区,每逢雨季,塌方、泥石流不断,对路基、路面影响极大,极易造成交通中断。当时机械不发达,干的都是体力活,要想养好这9公里的山路,靠的是大家的苦干和实干。但李绍壮和他的伙伴们硬是把路段的好路率从22%提升到100%,他们班也成了当时全县第一个沙土路好路班。1999年,李绍壮到当时昭平公路管理局管养里程最长、路况最差的文坛养护站工作。文坛站管养16公里沙土路,只有3公里是良等。在那两年,李绍壮和同事完成采备碎石3400多立方米,清除路肩积土1300多立方米,处理翻浆路段6000平方米,整治特差路段7500平方米……当年底,3公里的差等路被消灭,全站好路率从20%上升到50%。
文坛站的原始记录表记下了李绍壮当时每年出勤340天,在水毁抢修日子每天工作近12小时的工作状态。
养护山区公路38年的李绍壮,2007年在工作岗位退休。退休后的他,除了日常帮助儿女照看小孩外,他还有两个爱好,一是找空地,二是坐车出城。
由于退休后住在县城,种地变成了李绍壮的奢望。用他的话说,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劳动惯了,突然闲着,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如今,李绍壮有事没事都会在住家附近寻找空地来种些菜。他告诉记者,在县城生活的10年里,他已经换了6块种菜的地。
每隔一段时间,李绍壮也会坐车出城走走。他说,到处走走,可以看看那些路,坐在车上,感受着舒适的公路,一种愉快的心情会在心头油然而生。今年“五一”期间,他坐车经过昭平县走马镇,在路上看到半山腰间架起了几十米的高架桥。他不由惊叹:现在公路的发展太快了,技术太发达了。
李绍壮知道,在他那个年代,手搬肩扛的,修几公里泥路,少则一年半载,要想修这么个高架桥,那就是天方夜谭。而昭平县城不久后就要通高速路的消息,让他无比兴奋。每每路过那些施工,他都要停下来看看。
偶尔,李绍壮也会回原来工作过的道班看看。“好汉不提当年勇,现在他们不用像我们以前那么辛苦了。”提及现在的养路工,李绍壮似乎有些羡慕,也有些留恋。他说,道班里原来热热闹闹的场景不见了,现在每个道班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员……
“但我还会常回来看看,看看当年工作的道班,看看曾经洒满汗水的路。”李绍壮说。
新闻推荐
昭平讯“通过黑木耳合作社,我家劳动务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分红三个方面,年均家庭稳定收入有3万元。”昭平县走马镇...
昭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昭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