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邓清曌
在昭平县仙回瑶族乡茶山村,每当人们说起养猪致富这一话题都不免会提到一个叫做黄家乐的转业军人。在街坊邻里眼里,黄家乐不仅自己开创了一条养猪致富路,还带领乡亲们一起科学养猪,共同致富。
2004年12月,初中毕业后的黄家乐来到云南省普洱市宁洱森林中队服役。在部队里,他艰苦训练,努力工作,在部队的各项训练中成绩优秀,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在部队两年,黄家乐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也让他深深体会到军人这个词语背后承担的含义。
2006年12月,黄家乐退伍回到家乡。看到身边的不少乡亲通过养殖生猪走上了致富路,他便萌生了养猪创业的念头。
2007年,靠打工积攒下来5000元作资本,黄家乐开始了艰苦的养猪创业历程。商人从商,面对的第一问题无非是资金不足,黄家乐也不例外。他充分发挥在部队中历练出来的“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在自家的空地上,自己动手,盖起简易猪舍;资金紧张,他想方设法联系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流动资金困难,他就和饲料经销商商议赊欠饲料,解决了猪的“吃饭问题”;他还找了许多亲朋好友,厚着脸皮去借钱,以维持猪场的正常运转。从最初的存栏3头、5头猪起步,黄家乐的养猪场越做越大。
经过部队的教育,黄家乐深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一边养猪一边向乡畜牧站人员、县畜牧局的技术员求教,掌握猪病的防治及养猪技术,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黄家乐经常蹲在猪圈里,忍受着蚊叮虫咬,为了掌握科学养猪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在母猪产仔期,不分昼夜地蹲在猪圈里,细心观察照料,实在忍受不了时就在猪圈里打个盹。有志者事竟成,黄家乐的辛勤付出终于收获了结果,经过刻苦钻研,他现在已是养猪的行家里手,配料、防疫样样拿手,不仅熟练地掌握了一整套生猪的科学喂养、猪病防治、猪舍建筑设计等养猪技术,还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写出了自己的《养猪技巧实用大全》,由一个养猪的门外汉变成一个“土专家”。
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养猪行业也受到了冲击。那段时间,靠着部队培养的坚韧不拔的意志,黄家乐没有怨天尤人,乐观和坚持陪伴着他熬过了事业低谷。他说:“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冷静思考、分析,勇敢面对一切困难,迎难而上。”靠着这种当兵的拼搏精神,黄家乐的养猪事业很快走出了低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黄家乐自己的生活逐渐实现了小康,但是眼看着周围的乡亲仍然像当初的自己一样贫苦,黄家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心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是吃家乡饭喝家乡水长大的瑶乡孩子,自己富裕了不算什么,帮助乡亲们实现脱贫致富才算有本事。
于是,黄家乐言传身教,把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真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并把自己订的报纸杂志免费提供给养猪户阅读。对于少数新养猪户,进行重点帮扶,使之尽快掌握科学养猪技术。对于一些经济较为困难的农户,他采取借母猪的方法扶持其发展。茶山村农民黎某想养猪而缺少资金,黄家乐就把自己的母猪先借给他,让黎某养猪致富后再还款。黄家乐深知猪病的科学防治关系到养猪户的切身利益,对此,不论远近,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是请求帮助防治猪病的,他都不计报酬,随叫随到。
在黄家乐的带领、帮助下,茶山村的乡亲们掌握了科学养猪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养猪观念到现代养猪观念的大转变,养猪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军人到打工者,从门外汉到行家,从贫困者到带头人,黄家乐有着数不尽的人生回忆,正因为经受过部队军营的锤炼,他才坚强地一路走来,实现了一个优秀退伍军人的人生价值!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黄锦维通讯员黄富辉黎祖叠胡中伟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直射在“农家乐”号小船上,船主周家贵从船舱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罐饲料撒向水中,一会儿,原本安静的网箱水面上立...
昭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昭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