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新闻 昭平新闻 钟山新闻 富川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贺州市 > 昭平新闻 > 正文

声蜚业界百年书香

来源:广西日报 2009-11-16 23:27   https://www.yybnet.net/

□丰雨滋

图书馆,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图书馆,一个民族文化财富的聚宝盆。作为全国创建最早的十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的广西桂林图书馆,历经百年风霜,用她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扎根于桂林、扎根于广西的文化沃土。这个广西建馆最早的图书馆,为八桂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09-1936年

忧国情怀,八桂先声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时任广西教育总会会长的唐钟元,促请广西提学使李翰芬奏请朝廷批准成立广西图书馆。为筹集建馆经费,唐钟元等倡议募款,李翰芬率先捐银500两,并向参加优拔考试之生员按名派捐。馆内所藏书籍,大多系于元桂林“桂垣书局”、“体用学堂”、“榕湖经舍”和秀峰书院。建馆之初,他们一边在桂林靖王城东南隅兴建馆舍,一边在原桂垣书局等藏书楼对公众开放借阅。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广西图书馆新馆舍在桂林王城东南角竣工。

民国建元,曙光乍现,广西便进入战乱频仍的暗夜。桂林图书馆时值起步阶段,经费惨淡,先后多次合并,馆名几经更改。逆境中,先辈并没有放弃以图书馆促进文化发展、以文化发展推动广西乃至中华民族进步的理想。

民国二年(1913年),图书馆增设印刷部,印刷书籍主要是教科书,并移前农业学堂动植物标本及理化仪器为馆所用,后又接收广西大学堂预科、省立农业学校等的仪器、标本。成立了教育品陈列所,开展社会教育,极大普及了广西的文化教育。

民国十四年(1925年),时任图书馆负责人的李树人到江浙等地考察学习。回馆后,他推行世界图书分类法,将图书分类编目。民国十八年(1929年),读者便可以通过学科、书名、著者三条途径查找图书。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巡回文库的基础上,图书馆建立活动文库,定期、定点、定线巡回借阅等服务,产生良好的效果。

桂林图书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由此继承下来。

1937-1948年

抗战烽火,文化阵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各省文人名士云集桂林,史上著名的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形成。这时,桂林图书馆先辈创造了建馆以来第一个辉煌时期:

他们冲破各种阻挠,千方百计收集省内外抗战出版物,如桂林版《大公报》、《文艺生活》、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徐迟的《最强音》等,时馆藏增至30万余册,“藏书之丰富,设备之完善,在西南各省首屈一指”。如今这些书刊已成为研究抗战文化的宝贵资料。

抗战期间,桂林馆彰显文化阵地功能,增设抗战教育展览室。江东七星岩旁设的栖霞分馆,每天读者均上千人次。

1944年,时任特藏部主任的黄远智临危受命,带领留守员工将部分精要藏书转移到昭平县富裕乡。据曾经参加护书的员工回忆说:“当时情形很惨,食不果腹,寝难安席,风声鹤唳,一夕数惊,惶惶终日,朝不保夕。”前辈用无畏的赤子情怀,使这批书得以在战火中保存下来。

1945年7月27日,桂林城收复。从昭平运回桂林的书共计71481册,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广西地方历史文献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出版物。为了记录这次民族耻辱和文化浩劫、激励后人,这批书都被盖上“劫后存书”的蓝色印章。

战后的桂林一片废墟。唐现之先生在百废待举的困难时刻出任广西省桂林图书馆馆长。他带领仅有的几名工作人员整理图书。很快,临时馆舍重新开馆为读者服务,新馆筹建紧随其后。1947年,图书馆在《广西日报》开辟《图书园地》专栏,举办演讲,以多种形式向读者传播文化。1948年全年,来图书馆的读者达23万余人次,这在当时只有9万人口的桂林市来说,十分可观。

为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包括馆长在内的一批桂林图书馆职员为中共地下党组织开辟安全动场所,提供进步书刊借阅及联络点。

桂林图书馆没有从抗战的悲伤中沉沦,而是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前行,继续肩负着为读者提供文化食粮的神圣职责。

1949-1978年

知识殿堂,人民之家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第二天桂林馆就开放接待读者。

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图书馆实行开门办馆,增设工农阅览室,简化借阅手续,实现开架借阅,吸引了大量读者到馆,并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还在四郊建立了少儿图书流通站。

1953年,桂林馆试办临桂县同化乡农村图书室。这种走出馆门主动服务读者的形式,受到文化部社文局和中南区文化部社文处通报表扬。这样的服务延伸到工厂、农村、街道、机关、部队,甚至桂滇铁路工地、青狮潭水库工地等,形成了一个遍布城乡的图书流通网。

1955年,环境幽雅的榕湖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1956年,图书馆开辟科技阅览室,设立参考研究室,集中开架陈列工具书和科技书刊,开展对口服务和跟踪服务。

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桂林图书馆员工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及时请军管会来维护安全,保护了人民的知识财产,使馆藏书籍再逃一劫。

1979-1990年

时代福音,培本补元

改革开放,为我国全面复兴带来了福音。

桂林图书馆亦迎来新的春风。大批社科和文艺书刊得以与读者见面。1980年,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馆内借阅工作逐步科研化、生产服务化,这为我区图书馆界培养了大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藏书建设注重特色,征集补充广西地方文献,包括(清)罗辰绘制的《桂林山水》(画集)、稀见本《粤璞》、唐景崧手稿、陈继昌手迹《双节堂庸训·应世》、黄华表遗藏的第一批赠书等。1985年重新开展馆外图书流通点服务,馆内文献利用率大大提高。在这里,专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完成了一项项科研项目,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1991-2009年

抓住机遇,一日千里

1991年,扩建的安新洲新馆舍竣工开放。依托信息化、自动化,桂林图书馆飞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桂林图书馆创造了广西第一个使用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图书分类、编目、查阅等工作的图书馆;广西第一个与国家级数据库连接进行远程检索的图书馆;广西第一个上国际互联网的图书馆;全国公共图书馆界第一个以图书馆身份获得省级科技检索查新资格的公共图书馆;广西第一个建立盲人阅览室的图书馆。

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桂林图书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

如今,“桂海讲坛”、“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这两个桂林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已经成为桂林市民不可或缺的“城市教室”,成为桂林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

为方便读者,2008年桂林图书馆开通读者网上服务系统,读者可远程阅读100余万种电子图书和2000多种3万多册畅销期刊。至2008年底,桂林图书馆年接待读者70余万人,馆藏总量228万余册。

百年,对于文化的历史长河来说只是微波涟漪的一瞬,而对广西桂林图书馆来说则是一篇华章。

百年,桂林图书馆时久弥新,且愈发生机勃勃。

新闻推荐

用林先造林 青山变“金山”

本报通讯员杨巧莹黄锦维黎祖叠本报记者谢彩文昭平县金牛坪林产工业集中区去年设立至今,已有5家有规模的企业进驻,更多的企业正在“跃跃欲进”……这些“吃树”企业看中的,正是昭平丰富的森...

昭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昭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黄姚古镇过大年2012-01-30 19:58
猜你喜欢:
评论:(声蜚业界百年书香)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