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小学的学生们常玩的民族体育活动押加。 老师和学生们在操场上玩游戏。 老师正在给来自两省区的学生上课。 两省区学生同桌共吃营养午餐。
南国早报记者徐庆成文/图
湖广小学,座落在湘桂边界线上,就读的学生分别来自广西和湖南两省区;两位任教老师,也是一位来自广西,一位来自湖南。31名孩子的朗朗书声飘荡在山坳里,洋溢着喜悦和希望。
湖广小学所在地被当地人称为“湖广村”,湘桂边界横穿而过,将这个有100多年历史的村庄一分为二:一边是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龙集村,一边是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石井坳村,现在居住着两省区瑶族同胞303人。他们“同走一条路、同饮一井水、同上一堂课、同耕一块地、同讲一种话”。
1一校跨两地
两地辖一校
“你站的地方是广西,我这里是湖南。”10月21日上午9时许,在湖广小学大门口,校长高庆周笑着对记者说:“一不留神,你就出了省。”
“1+1=2”“1+2=3”……走进湖广小学大门,不远处的教室里,学生们书声朗朗。高庆周告诉记者,现在湖广小学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湖南、广西两省区教育部门各分配一名教师前来任教,“我教二年级,广西籍老师谢其鹤负责教学前班和一年级。”
高庆周校长介绍,按照湘桂两地共同管理学校的约定,湖南负责学校管理、办公经费等,广西负责管教学、教材、考试等,所以学校里所有学生的教材,统一用广西版本。
2共上一堂课
同读也同餐
高庆周告诉记者,湖广小学现在就读的31名学生中,来自广西的有16人,来自湖南的有15人。
上午10时许,一名专门帮学生煮营养餐的阿姨,走进学校的饭堂忙活起来。“鸡肉、土豆、木耳……今天中午,孩子们午餐的菜还不错。”谢其鹤老师说,这名阿姨是专门从村里请来的。
提及营养餐,高庆周说起了“同桌同餐”的往事。2012年9月,湖广小学的28名广西籍学生享受到了中央财政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实施的营养餐补贴,每天都有营养餐:一瓶牛奶、两个面包。而那时,湖南籍的学生吃不到营养餐,学校里出现了“同桌不同餐”的现象。
江华瑶族自治县县长龙飞凤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解决了该校湖南籍学生的营养餐问题,从此两省区学生“同桌也同餐”。
3老师言传身教
引入特色课程
“学校提出了‘瑶文化进校园’构想,使之成为办学特色,做到瑶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高庆周谈到特色教育时告诉记者,该校还开设了押加、打木棒球等瑶文化特色体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学生押加比赛,老师以讲学、口传、身示等方式,把押加引进了课堂教学。
据介绍,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比赛由两人进行,双方把绳子的两端套在各自的肩膀上,相背猫下。听到比赛开始的口令后,两人手脚并用,用腿腰肩颈的力量向前爬,以将绳子中间的红布条拉过河界者为胜。
记者观看了学生们开展特色体育比赛的视频。“加油,加油……”随着哨声吹响,两班的小选手比拼着押加,加油声呐喊声填满了学校操场。
4湘桂两地携手
栽出团结之花
据悉,湖广小学前身为“湖南广西石井坳小学”,始建于1969年,位于湘桂边界两座海拔800多米的石山之间的一个名叫石井坳村畔的山坡上。学校自创办以来,就由湖南和广西两省区教育主管部门各分配一名教师任教。基于学校的特殊性,1977年改名为湖广小学。
2010年,为解决学校基础设施陈旧,学校地势陡峭、交通不便,村庄分散,山路陡远,学生上学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富川、江华两地教育局各出资12.5万元,共同新建湖广小学。当年9月1日,湖广小学迁移到新址。
现在,学校不仅配备了电脑,还有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这所小学浓缩了湘桂两地瑶民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的历史,更成为两省区村民之间民族团结的典范。
“他们同走一条路,同饮一井水,同耕一块地。”随行的乡干部说,湘桂瑶胞相助融洽、其乐融融。湖广小学在湘桂两地的携手共建下,开出了瑶乡的民族团结之花。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何雪“今年的富川脐橙特别抢手,还在地里就有人上门交定金收购了,一亩脐橙利润近2万元。前几天,自治区...
富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川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