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万程
“闹心事终于解决啦!”7月18日,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山塘村支书唐政平指着村头新建成的便民桥说,“到河对面干农活再也不用绕几公里了。”
该村村口有一条小河,把村民与河对岸的900多亩肥沃土地隔断了。村民一直梦想修座桥。
因这座桥,山塘村人闹心了几十年。唐政平说:“县里说大项目覆盖不到,小项目算不上,让乡里解决。乡里说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一分钱都是专款专用,去哪弄十几万修桥?”
一边是村民急盼的“便民桥”,一边是“资金不知从哪里出”,一时成了难以解决的“民生死角”。
在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这样的“民生死角”可不少,田间小渠道、断头水泥路、庄里绿化美化……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大问题”。富川县委书记廖立勇表示:“‘小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像‘蝴蝶效应\’一样转化为‘大事件\’,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富川推出了“民事联解工作法”:即在拨付民事联解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联结下沉各种项目资金和行政资源,破解项目覆盖不到且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小问题”的一整套机制。
山塘村就是这样圆了“修桥”梦。
“专项资金+整合资金”投向“小问题”
要解决“民生死角”的“小问题”,必须要有资金。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该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资金是困扰发展的“大问题”。两年前,县委领导提出“拿1000万元资金,专门解决民生死角‘小问题\’”,有人提异议说:“发工资都难,还管这种小事?”
于是,在正式下决定前,该县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分头下去调研,看看这一决策必要不必要。
这一调研,听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心声。
现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的全昌文,他的经历就代表了当时乡镇干部的心声。
两年前,全昌文就任葛坡镇党委书记。刚到葛坡镇上任时,县里正号召“民情夜访”,全昌文响应号召,夜访该镇极乐村。村民反映:“种果种菜发家了,但‘村村通\’修的路太窄,每天有大货车停在路边装菜、果,一停半天,经常堵车。能不能在蔬菜水果地集中的地方,修一些‘陆路码头\’?”
作为所在乡镇的一把手,全昌文立即拍板:“我们争取解决。”
话说出去了,但钱从哪里来?全昌文回县城申请资金,这部门说“‘村村通\’修路规格是上级定的,规划上没有‘陆路码头\’,项目之外没经费”,那部门说“没预算”,还有的部门根本就“不搭茬”。而乡镇本身没经费,税改后,乡镇财政越来越“空”,在解决“小问题”上主动权有限。
村官则更期盼有这样的资金。富川柳家乡下湾村村支书陈玉山说:“村干部天天面对的都是‘小事\’,‘柴米油盐\’的抱怨、‘衣食住行\’的诉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有因‘小问题\’造成的‘难啃硬骨头\’。”
而走进群众,听群众心声,也多是“小问题”。一些基层群众“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骂得最多的也多是一些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果能有专门解决“小问题”的资金,对群众来说是雪中送炭。
经历一番调研,该县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每年从县财政拨出1000万元资金,作为“民事联解”资金,专门解决民生死角中的“小问题”。
此外,该县在拨出100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一事一议”、小农水、文体设施、产业扶贫等项目资金,作为民事联解资金,统一使用在旱塘防漏、坝渠加固、烟田道路、水毁路桥等一些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上。
“访实民情+项目竞选”选准“小问题”
民事联解资金如何分配?下面的一幕能告诉你。
5月22日下午,该县迎宾馆会议室,正在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项目大赛”。
“这条路这么烂,你们说,要不要修?”福利镇党委宣传委员、副镇长潘荣辉由于调查比较深入,材料多,很有底气地呼吁。
“长溪江中间寨村的拦河坝损坏严重,下游几百亩水田遇到洪水就变成了‘水淹田\’,这个项目能不给吗?”柳家乡副乡长李正洪也不示弱。
发言席上,乡镇长或分管项目的副职领导根据群众诉求编制的民情项目,正在以PPT形式作15分钟的精彩陈述。
乡镇有关人员陈述完后,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直相关部门领导、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组成的评审成员,对照《2014年第一批“民事联解”入围比选项目投票表》,按照项目必要性、预期效果和轻重缓急对入围的71个项目进行勾选。
依据投票结果,比选出59个项目,资金额达546.7万元。
在“访实民情”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村级层面解决不了而群众又急待解决的两万元以下的小项目,由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对于2-25万元的重点民生事项,采取项目比选的方式分配,公开“过堂”,择优“录取”,切实选准“民生死角”。
该县县长陈华说:“谁调研最深入、材料最详尽、理由最充分、陈述最能打动人心,谁就最有可能获得民事联解资金。”
一句话:“访实民情+项目竞选”选准民生死角,死角在哪里,资金就投向哪里。
为确保“民事联解工作法”的资金分配公平、公正,该县建立了“立体访情机制”,充分整合干部资源访实民情:
成立常设性的县民事联解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解决民事诉求,确保在全县形成步调一致、规范长效的民事联解体系,各乡镇也成立了对应机构。
县乡村共建民事联解服务队,服务队包联全县752个自然村,每个季度集中两天开展一次“走出办公室到群众中去”集中服务活动。
依法给乡镇扩权,将全县9个县直部门单位14项与发展、民生有关的执法权、管理权依法下放给乡镇,以便乡镇整合“七站八所”资源。
开展农村网格化服务,以村生产小组为单位把全县划成2249个网格,给每个网格派遣网格员,为网格内群众提供“一对一”的联系服务。
今年以来,该县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738条,这些诉求小到生活保障、邻里纠纷、生产技术等,大到修桥修路、产业发展等,涵盖了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
“联解机制+监督机制”消除“小问题”
为确保“民事联解工作法”落到实处,富川推出了“联解机制+监督机制”。
建立联解诉求机制,充分整合资源提升效用。对村屯层面能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迫切问题“特别办”;对单个部门解决不了或需求资金量较大的问题“联合办”,把该类问题列入全县项目库,多个部门联席协调,整合力量共同解决;以少量项目资金激活社会资金“参与办”。
富川一高寒山区小学生入学难,需要资金量较大。于是,该县整合发改、教育、财政、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351.1万元,安排全县261名山区小学生全部“下山进城”寄宿读书。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既有小问题“立即办”,也有急问题“特别办”,以及大问题“联合办”和社会捐款“参与办”。
此外,该县建立择优监督机制,确保干部有动力、群众有热情。
坚持阳光公开。对本辖区内收集的意见建议及其处理结果进行原汁原味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
提升民事联解规范化水平。编印了《民事联解工作手册》,通过专家讲坛、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途径对干部进行民事联解规范化培训。
公开比选让干部有动力。定期举行项目比选会,民情访得实、访到位的干部往往容易获得项目,激发了干部参与的积极性。
及时回访反馈让群众看到成效。建立了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和回访反馈制度,让老百姓感受到民事联解切切实实的成效。
自推行“民事联解工作法”以来,全县共召开民事联解项目对接会15次、比选会5次,对接项目资金7631万元,发放联解专项资金2600多万元,解决群众诉求1693个,化解矛盾纠纷196起(含信访积案13起)。
■短评
善为“善小” 亦是“善政”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富川盯住群众最关心、诉求最强烈的“小问题”,在拨付民事联解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联结下沉各种项目资金和行政资源,推出了破解项目覆盖不到且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小问题”的一整套机制措施,切实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纵览民事联解工作法的整套机制措施,紧扣一个“联”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为“联”;综合大家智慧为“联”;整合各方力量为“联”,以小财政解决“小问题”,善为“善小”。积小善成大善,“小问题”解决多了,就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大问题。最终,“联解”民事,变成党群干群“连心”,值得赞扬,值得推广!
新闻推荐
本报富川讯(记者/谢彩文通讯员/贺亮军)神仙湖面,轻舟泛波,快艇穿梭——有结伴来度周末的游人,也有打捞漂浮杂物的农工;神仙湖畔,采花摘果,喂鱼喂鸽——有带小孩来体验的家庭,也有公司就地聘请的雇员。当地...
富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川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