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锦璐
通过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发动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
村庄就在景区里,艺术就在生活里
“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年华。若得此情长相护,只羡农家不羡仙。”说的是茅厂屋村的美景。232亩水面的“神仙湖”风光旖旎,山清、水秀、林美、果丰,是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景点。
然而,5年前的茅厂屋村可不是这样。虽说依靠“养猪+沼气+种果(烟)”的循环经济模式,茅厂屋村成为当地“产业型新农村”,但“不差钱”的村民们在一起喝茶谈天时,总强烈地感觉到少点啥。房屋陈旧、道路泥泞的村容村貌令村民们抱怨不已。那个后来的“神仙湖”,当时还只是名叫“塘连塘”的小小水库,春天洪水漫堤,秋天塘底龟裂,村民没有享受到水塘的多少好处。
县领导及时将茅厂屋村改变面貌的迫切要求纳入新农村建设活动。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建、部门支援、农民享受”的工作思路,全县开展了整治村容村貌、提质城乡风貌的行动。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一批新居、新桥、新路、新树、新湖、新球场、新娱乐中心在各村镇纷纷建成。
改造硬件,更要提升软件。富川以“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为载体,将“文化进家家家乐、科技进家家家富、艺术进家家家益”等主题活动送到农家门口。
面貌一新的茅厂屋村、白牛村、铁耕村、凤溪村等,当上了自治区级新农村建设“明星示范村”。
如今的茅厂屋村,村庄就在景区里,艺术就在生活里。无论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坐歌堂、织瑶锦、绣瑶歌、赶会集,还是现实版的耕作、犁田、网鱼、嫁接,既是村民原汁原味的生活,更是引游客青睐的“梦里桃源”。
【点评】
“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为文艺直接切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条重要通道,为精神文明建设找到了一个最佳落脚点。
种子留下来,文化才能传下来
凤溪村的歌舞、桂剧、彩调代代相传,200余年来村里业余剧团的活动从未间断过。“凤溪剧团就像园地里的韭菜一样生命力旺盛,其中奥妙就在于有了人才和费用的保证。”村里的文艺带头人陈永楣说。
在“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试点工作中,富川的5个文艺村各有特色。凤溪村民间戏剧历经沧桑、彩旗不倒,大莲塘村、虎马岭村、大井村的瑶族蝴蝶歌、芦笙长鼓舞余韵绵长,千年古村落秀水村则美术书法蔚然成风。
“文艺村”、“文艺户”,一块块金灿灿牌匾挂起来。牌匾虽小,内涵却大。在秀水村,记者看见《文艺村管理制度》《文艺村活动计划》《文艺村活动场地安排》醒目张贴,明文确定“文艺村必须有领头人、有场地、有队伍、有活动、有制度”。
通过“上级有关部门扶持一点,村集体出一点,争取社会资助一点,开展有偿文艺服务补偿一点”,富川将文化的种子深深根植农村土地。一批乡村文艺能人成为“种文化”的主力,一批农民自编自创、充满乡土味儿的文艺作品引人眼球。有了文化的“种子”,富川的瑶族歌舞、客家山歌、美术书法、戏曲彩调等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有1300多年历史的秀水村,4座古书院静静传递着岁月雕刻的人文景观与山水浸润的民俗风情。县里将村中的文化户和书画艺术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秀水书画社”。生长在秀水的毛兴忠,现在是富川高中美术教师。他告诉记者,村里的书画活动“一季一培训,一月一讲座”,全村农民子弟及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都自发学习书画。
“我的瑶绣坊既是生产瑶制品的作坊,又是教授瑶绣工艺的学堂。”文艺户李冬梅说。在县妇联、文联、文化、旅游等部门的扶持下,她的“冬梅瑶绣坊”已挂牌为瑶绣艺术传承基地。“政府补贴一点,我自己掏一点,市场上赚一点”,李冬梅调教的绣娘队伍,正像“鸡婆带仔,越带越多”。
在大井村,沉寂多年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长鼓舞,重新舞动起来,村里的“芦笙长鼓舞队”经常被邀请外出表演,业务很繁忙——濒临边缘的传统文艺不再“门前冷落车马稀”,“叫好又叫座”的场景频频出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蝴蝶歌的传承基地,大莲塘村人人会唱、爱唱蝴蝶歌,唱给自己听,唱给专业团体听,唱给国外友人听。
“现在,我们村经常开展文化活动,村民们像种庄稼一样‘种文化\’,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陈永楣说。
【点评】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要让农民自“收”自“种”,有了内生力的驱动,文化的庄稼地就会稻谷满仓。若让农民在文化上能“种”出好收成,党委、政府要积极牵头做好几件事。一是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大力改良“种”文化的土壤,二是选择优秀文化的“种子”,作为培植“种”文化的品种,三是要提升文化骨干和农民文化能人的素质,带动“种”文化的氛围。富川正是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给足了“阳光”,给足了“肥料”,难怪乎农村文化和庄稼一样,活泼泼地生长。
软文化也能创出实收益
“白天做农活,晚上当演员,不仅有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开心!”刚刚在自搭自建的吊脚楼跳罢一曲竹竿舞,在观众们掌声、笑声、欢呼声走下“舞台”的漂亮女村民蒋月蛾说。凤溪村的实景演出《印象凤溪》,成为旅游旺季的精彩节目。目前,凤溪瑶寨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贺州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直接吸纳就业人员38人,带动瑶锦瑶绣和瑶家土特产等销售百万元以上。
这样的场景无独有偶。
32户人家、120多人的茅厂屋村,今年“五一”日均接待游客5000余人。家家户户办起的“农家乐”,使村民人均收益上千元。村支书杨辉军乐呵呵地说:“从卖粮、卖菜、卖瓜果,到卖‘生态\’、卖‘感受\’、卖‘文化\’,村民的观念转型了,不再‘种田佬在泥巴里拔吃\’。”
秀水书画社从自娱自习的模式转轨换型为以文养文。村里每年举办的书画联销联展,吸引了桂林瓦窑书画客商长期订购农民书画。在书画市场年获利4000元以上的农民书画家达15人之多。
“探索一条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致富平衡发展之路,让老百姓从文化产业中真正得到实惠。”县委书记廖立勇对记者说。
【点评】
长期以来,在农村搞文化,是个“只花钱、不来钱”的事情。富川找准“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的着力点——“惠”,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富民、兴建文化设施益民、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乐民,让农民从文化中得到“看得见、用得着、学得会、享受得到”的实惠,使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蒋勤王万程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贺州市举行了主题为“幸福山歌·美丽中国”的盛大演出。这既是“心连心”艺术团今年的收官演出,也是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的首场...
富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川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