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覃柳丹本报实习生 王静 本报通讯员陶耀娟邓必纯文/图
2009年,对于贺州的教育系统来说,无疑是个丰收年。
贺州市教育局先后获得了贺州市、自治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成为全区教育行政部门中惟一获得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的单位。
新中国60华诞前夕,贺州市教育局局长彭远麟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代表,进京出席国务院召开的表彰大会,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面对如此的荣誉和褒奖,人们不禁会问:贺州市教育局是如何成为这个“惟一”的?贺州民族教育这朵奇葩有何过人之处?
且看记者的调查走访。
贺州有32.6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5.5%。和其他地方一样,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一般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很难实现教育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对此,贺州市教育局狠下一番功夫,安排专门人员深入基层查找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症结,以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为切入点,从政策扶持、教育项目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贫困生资助四个方面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以此促进贺州教育的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突破发展。
——政策扶持优先,着力推进教育公平
政策上大幅度倾斜,加大对民族乡、民族人口集中的村寨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
如何倾斜?如何扶持?
第一招: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民族学校,在少数民族散居区的优质学校设立民族班。
通过努力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或争取社会力量及海外侨胞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民族学校,以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难问题。如争取到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项目,用于建设富川民族中学;为昭平县走马中学争取资金改建为民族中学等。同时,在政策、经费及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贺州市教育局给予民族学校特殊照顾,努力改善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
而在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则采取在优质学校开设寄宿制民族班的办法,把招生数以指标形式分配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重点照顾家庭特别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民族学校和民族班取得了较大发展,为贺州市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高中创办以来,已有4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考入全国各类高等院校;贺州高中开办的民族班,也有3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不少学校还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富川新华民族小学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富川民族中学被授予“全区民族体育模范集体”和“自治区体育、卫生优秀学校”称号等。
第二招:市直学校免费招收优秀土瑶族学生。
至今只有7000多人的土瑶族,全都分布在贺州市八步区鹅塘、沙田两个镇的深山中,交通不便。靠天吃饭的土瑶群众生活困难,很多土瑶学生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回家务农了。
为了加大对土瑶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贺州市教育局要求,各市直学校每年都必须在名额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专用名额,每所学校免费招收3-5名土瑶学生入学。近年来,20名土瑶初、高中毕业生分别被保送到贺州市属的大中专院校就读。同时,各县区也纷纷采取类似政策,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入学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项目优先,致力改善办学条件
项目是加快发展的“引擎”,要使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得到大幅度改善,必须加强教育项目的引进和建设。
作为贺州惟一的少数民族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大力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在富川中小学建起了15栋教学楼,建设面积达1.7万平方米;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并购置了价值超过50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4万多册图书、3700多套单人课桌椅和87套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使全县初中基本配套了各科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电教器材,现代远程教育装备普及率达到95%。
同样在富川,“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项目总投资1877万元,新建教学楼14栋,学生宿舍楼19栋,学生食堂6栋,新建校舍面积达3.6万平方米,项目覆盖全县13个乡镇所有的初中及部分小学。全县的教学点也由原来的241个撤并为151个,小学寄宿生由450人上升到681人,初中寄宿生由1.37万人上升到1.71万人,有效地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
而全市各个少数民族学校也在优先实施各类教育项目,包括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工程项目、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改造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奖励项目、受灾水毁学校重建项目等。目前,工程已投入资金1431万元,建设45个单项,共覆盖34所少数民族中小学校,占全市项目数的19.4%。
——教师队伍建设优先,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要发展,必须依靠教师。
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校,由于地处偏远,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到这里工作,从而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师资力量过于薄弱。
对此,贺州市教育局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和支教等方式对全市师资力量进行合理调配,把年轻优秀的骨干教师放到民族学校锻炼使用,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首先是学历培训。一个地方师资力量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学历。为了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学历水平,贺州市教育局没有少费功夫,先后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年”、“校长队伍建设年”等活动,加强教学、德育和管理三支队伍建设。在民族地区积极实施Ⅰ、Ⅱ期园丁工程、新课改全员培训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和学历提高工程,培养了400多名市级以上中青年带头人。目前,贺州市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99.4%、96.9%、90.4%,均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其次是支教扶持。教育局把到民族边远地区支教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硬件之一,城区学校的教师没有支教经历一律不能通过中级职称评定。此项措施一出台,大量优秀教师主动申请到民族边远地区学校支教。贺州市还创新支教的工作方式,通过“双轮教”、“顶岗上课”等形式,从所属机关、大中专学校选派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少数民族地方学校支教,收效颇丰。
——贫困生资助优先,全力保障贫困生就学
贺州市教育局千方百计筹集助学资金,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等政策,优先照顾少数民族贫困生,确保全市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失学,资助工作实现了全覆盖。
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时,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学生的“两免一补”指标,使所有少数民族贫困生都能享受到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如今,富川寄宿制学生已全部实现了学杂费全免,并获得补助金;而就读市属中专学校的瑶族学生则全部免收学杂费,部分学校还为瑶族学生提供了生活补助费和学习用品。
从2002年至今,贺州市教育局每年秋季学期都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一次“爱心助学一日捐”活动,动员全市教师捐出一日工资,学生捐出一日零花钱来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并多次奔走呼吁各部门、社会各阶层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于是,贺州市总工会的“金秋助学”计划启动了,贺州市妇联的“春蕾计划”展开了,贺州团市委的“爱心圆梦大学”活动也在稳步推进……此外,贺州市还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覆盖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今年,全市已实际发放资助资金902.9万元,帮助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特困生完成学业。
新闻推荐
本报桂林讯(记者/陈尤英)“广西首个脐橙新品种终于有了出生证和身份证。”8月23日,广西柑桔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甘海峰兴奋地告诉记者,十数名农业科技人员花费13年时间成功选育的“桂脐一号”,正式通...
富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川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