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是芦笋采收的淡季。可今年,郓城县久源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化月,比往年忙了许多。找收割机,联系人手,安排车辆……他打算将芦笋棵收割后,打碎卖给养牛场当饲料原料。
合作社芦笋种植基地在李集镇黄河滩区,共有2900多亩,社员147户。芦笋每年春、夏各采收一茬,亩产低时900公斤,高时能达到1150公斤。合作社销售的芦笋价格,“最初平均价格7元/公斤,这两年涨到12元/公斤左右。”常化月高兴地说,“算下来,一亩地纯收益达7000元。”
有这么高的收益,是整个产业链统筹规划的结果。和常化月一起进行统筹的人,是他常年在北京的亲哥哥、郓城久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化星。
哥哥常化星在北京打拼多年,有着不一样的思维和视野。“芦笋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市场前景好,又喜沙性土壤,在老家种植行吗?”哥哥这一席话,让常化月2012年试种了200亩芦笋,当年获得成功。
第二年,常化星从北京回来,和常化月用3个多月的时间,从种苗、技术、销售、市场前景、人力成本、运输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研究,最后决定:选择交通运输较为方便的罗楼、梁楼、田河涯村流转土地,发展芦笋种植。兄弟俩的决定,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他们协调流转土地2900多亩。买种苗、建厂房、筹建合作社都需要钱,哥哥常化星找朋友筹资800多万元,在北京负责芦笋销售、技术支持和对外联络;弟弟常化月在芦笋种植基地负责日常管理,合作社高标准运营了起来。
从成立那天起,合作社的“城市基因”注定其运营不走寻常路。从种植到管理,全程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芦笋研究中心、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潍坊市农科院的专家上门指导;合作社高薪吸引人才,彭鲁涛、刘富国等5个年轻人担起日常技术管理的重担;2014年,合作社芦笋进入北京63家超市,同时通过新发地批发市场销往广州、南京等地。在国内打开市场的同时,合作社积极谋求与国际企业合作,2018年与美国沃克公司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科学的技术管理、稳定的销售渠道、开放的合作观念,让久源芦笋合作社5年来顺风顺水,也给当地农户带来不菲的收益。梁楼村的梁秋海原来外出打工,现在合作社做片区队长,带班负责230亩芦笋种植,不仅每个月有4500元的固定收入,年底还有奖金。
“往年收获两次嫩芦笋后,芦笋棵就长在地里浪费掉了,今年收割后当饲料原料,相当于两茬变三茬,一亩地又能增收千元左右。”常化月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阳阳)郓城县抢抓全国试点机遇,以实施“三四五”工程为重点,着力发展“归雁经济”。2016年以来,返乡人员注册实体...
郓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郓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