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处黄河之滨,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在这里,具有两千年历史的菏泽民间织锦,因其图案色彩绚丽,美丽如锦,被定名为“鲁锦”,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活的改变,鲁锦的身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20多年前,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的民营企业家赵丹走上了守护鲁锦的道路。他创办了山东乡韵鲁锦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吸纳村民就业、创新织法传承鲁锦技艺……走在了传承非遗和老字号的前列。
借款3000元起步,
从做超市开始
1988年,赵丹跟妻子丁珍珠一起开始创业,靠的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的3000块钱。两口子开的小店以“诚实守信”为原则,没几年就发展成为镇上知名的小超市。
超市越做越大,但两口子最想做的仍然是实业。“做了十几年的超市,也认识了不少商场里的人,我发现,不少高层人士对农村的老粗布非常感兴趣,我就开始调查农村老粗布的市场情况。”赵丹说。
赵丹跑了全国不少大中城市的商场超市,做了成千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人对农村粗布——鲁锦,还是有着浓厚的情结,他又反过来在农村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妇女都有这样的老手艺。
赵丹想,这是个机会。
保护鲁锦艺术,
传承鲁锦文化
“乡韵”是菏泽早期经营生产棉织锦的老字号,创建于1951年,创始人张素娥就是丁珍珠的母亲。1951年,22岁的张素娥看到当地妇女自纺自织的棉锦花色鲜艳、细密厚实、使用时舒适透气吸汗、手感越用越绵软,为了贴补家用就在李村集镇上经营起了棉布店,将棉织锦的生意逐渐做大,不仅在当地零售,还销售到河南、安徽一带,当时给布店起的字号就是“乡韵”。
在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后,赵丹跟妻子丁珍珠决定,重新拾起农村的老粗布手艺,继承乡韵鲁锦的织造工艺和经营理念。2007年,两人以“乡韵”为商标,注册成立菏泽乡韵鲁锦纺织品有限公司,并招募附近会老手艺的村民,一起加入到这个团队中。
最开始,赵丹完全按照农村原有的那种操作模式进行管理,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后发现,这样的管理模式,成本非常高,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生产,而且生产销路也出现了问题。赵丹跟妻子丁珍珠商量后,投入资金上百万元,对原有的设备进行了改造,对现有的织布工艺和花色等也进行全面提升。经过技术改进,公司生产出来的鲁锦产品档次有了明显转变,公司进入到规模化生产阶段。
企业发达了,周边农民也借助鲁锦织造,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李村镇大郭店村的闫珠珠今年50岁了,有点智力障碍,平时在家里没事做。赵丹知道情况后,主动让人联系到闫珠珠,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闫珠珠熟练掌握了编织布扣的技术,每个月有了1000多元的收入。
鲁锦触网,
业务量持续攀升
从2007年5月开始,菏泽乡韵鲁锦纺织品有限公司开始把鲁锦带到了互联网上,为后来走向电商之路“埋下了种子”。随着用户增加,公司开发出600多种产品种类,适应了网上购物的需求。2012年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注册了网上商城,“那一段时间,天天盯着技术人员将生产的每个产品系列、规格详细发布到网站上,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客户前来咨询、洽谈业务。”赵丹说,是电商给了鲁锦产业再一次焕发青春的时机。
线上铺好了路,还要线下实体店结合。目前,乡韵鲁锦产品实体专卖店从100多家发展到300多家,北京、上海、东北三省、山西等多省及山东各地市都设有“乡韵鲁锦专卖店”。同时与知名国际贸易公司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产品销往日本、美国、俄罗斯、东南亚及欧洲各国。
延承了传统文化,还要形成产业效益。乡韵鲁锦的畅销,带动了周边100余名群众从事手工绣花、口子编织等多道纯手工制作程序。群众从公司里拿材料,回家加工就行,干活较快的每月都能挣到2000元左右。
李村镇大郭店村的李丽英,是乡韵鲁锦公司的一名缝纫工。“在这里干活离家近,不到10分钟的路程,每月收入3000多块钱。”李丽英说,“既能务工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像李丽英一样常年在乡韵鲁锦公司务工的有40多个村民,都是附近村里的,这些村民也正是凭借着“老手艺”转身为产业工人。
“乡韵”品牌从1952年至今,先后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名牌”“山东老字号”等称号。在谈到鲁锦今后的发展方向时,赵丹充满信心地说:“成立公司的目的不是鲁锦的最终归宿,最终目的是保护鲁锦、传承老字号,让非遗、老字号等走出去。”
农村大众报记者石鹏志
通讯员郜玉华
新闻推荐
启用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菏泽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深化改革系列报道之三
为方便全市住房公积金广大缴存职工查询和办理住房公积金相关业务,增加群众满意度,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
菏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菏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