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工笔画、东昌葫芦雕刻、潍坊木版年画、崂山石雕、王哥庄面塑……8月17日—19日,“民艺雅韵,美好生活——崂山区民间艺术邀请展”在青岛市崂山区美术馆举行,24位民间艺人齐聚崂山区,带着各自的绝活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报记者白晓宋弢
本报实习生白晓林
本报通讯员张绪霞
民间艺人现场展示绝活
栩栩如生的面塑牡丹花、以假乱真的古币石雕、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大放异彩的巨野工笔牡丹……崂山美术馆内,民间艺术家们在各自展位上展示自己的绝活。
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传统木版年画匠人张运祥带来了他创作的15米长木版年画《中国节》,通过800多个人物的刻画,中国传统节日跃然纸上。
“潍坊年画主要采用木版水印套色印制,以红绿黄紫等色为主,单纯、鲜艳,效果强烈。”张运祥一边现场展示了雕版刀工,一边向参观者讲解:“用来雕刻的木板也有讲究。用的是梨木,在水里泡上半年,拿出来阴干,然后水煮。泡水是为了剔除木头中的树胶和糖分,水煮是为了杀死木头中的虫卵,经过这样处理的木头就可以放心做雕版不会腐烂。”
剪纸展区精选了来自天津剪纸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强和崂山剪纸艺人苏霞的数十件优秀剪纸作品。其中,苏霞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制作的16米主题剪纸长卷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这幅剪纸长卷总长16米,高0.8米,呈现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与青岛城市发展的诸多节点。“从构思、设计、剪制,前前后后差不多50天的时间。”苏霞说。
崂山区文联主席李兆开介绍,这次展览以“展示、交流、传承、提升”为主题,3天时间里,来自省内外的14位民间艺术家和来自岛城的10名本地民间艺术家将现场交流切磋技艺,并把各自的艺术精品和绝活展现给观众,做到静态展示作品与动态表演技艺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文化碰撞促创新
据了解,主办方在展览期间还组织民间艺术专家走进街道办事处,开展多个艺术门类的艺术讲座和技艺培训,吸引本市更多的民间艺术爱好者参与关注民间艺术,共同提高崂山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水平。
来自菏泽的面塑艺人穆建绪等面塑专家来到王哥庄街道,为17名当地馒头加工业户传授面塑技艺。穆建绪说:“现在的面塑已经越来越走向精细化、艺术化,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引进更多的现代艺术元素,有助于王哥庄花样馒头制作技艺的升级换代。”
在领略了外地艺人的面塑技艺后,久香园馒头店的荆长艳说:“感谢这次的碰撞交流,得以把外地先进的面塑加工技艺引进来,这能够提高王哥庄花样馒头的档次。”
李兆开表示:“乡村振兴中,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崂山区民间技艺有非常好的基础,传承势头也不错。推动崂山传统民间技艺的‘引进来、走出去\’,需要省级、国家级的民间艺术家与崂山当地民间艺术家的交流,以此达到‘传承、交流、展示、提升\’的效果。”
崂山文化渐成名片
崂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宗教文化和多彩的民间艺术。近年来,崂山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崂山绿石雕刻的代表人苏中仓携他的“古币”系列作品参展。苏中仓已潜心研究崂山绿石雕刻30多年,他独创着重于写意的雕法,被称为崂山绿石“古币雕法”第一人。作为本土民间艺人,苏中仓对崂山绿石有着深厚的感情。
“都说崂山绿石硬度高、不好雕刻,但我几十年的经验证明,崂山绿石由于其天然的成色和流线型,很适合搞创作。”苏中仓告诉记者,他的作品已经远销海外,但他依然潜心研究石刻,并引导儿子也走上了石刻的道路,推动这项技艺的传承。
据悉,崂山区现有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螳螂拳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崂山道教武术、金钩海米加工技艺等5项省级非遗项目,孙家下庄舞龙、崂山面塑、崂山鲅鱼礼等18项市级非遗项目,崂山剪纸、崂山大秧歌、木船制造技艺、海蜇加工技艺等47项区级非遗项目。其中,崂山面塑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崂山剪纸艺术家苏霞获首批“齐鲁文化之星”称号。
这些非遗项目,让崂山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已发展成为青岛市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
新闻推荐
投保人中暑死亡 家属竟遭理赔难 巨野县法律援助中心助其讨回保险金
本报记者周千清通讯员冯子智巨野县薛某为自己购买个人意外伤害保险,2017年被保险人薛某在农村劳动过程中因中暑不幸...
巨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巨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