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武占民)日前,巨野县太平镇丛马村村民丛营兹在科太农业示范园区里的大棚黄瓜生了白叶病。“这个咋治?”不知所措的老丛跟科技厅驻村的“第一书记”房德山联系。很快,房德山就赶到现场进行“问诊”。
去年,在省科技厅的帮扶下,太平镇在镇驻地附近规划了农业示范园。“第一书记”牵头协调资金建好大棚,农民过来种就行,技术由科技厅跟镇政府给联系专家。这个发展模式降低了农民发展大棚菜的门槛和风险,大家愿意接受,丛营兹第一个报了名。
“一园一区”是省科技厅“第一书记”们重点打造的项目。“一园”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区”即“现代农业种植区”。整个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基础管理,统一市场营销,统一组织模式,社员种菜有收益,入社还有分红。
“按照我的看法,这一棚黄瓜能卖到2万-3万块钱。”丛营兹说,“第一书记”的帮扶让大家觉得有靠山,心里更有底。
河王村村民王舒营的猪舍里,一头头猪仔活泼可爱。王舒营说,通过科技厅“第一书记”的协调,技术人员经常进村提供技术支持,现在大家学会给猪看病了。一茬猪效益将近2万元,90天一茬,一年养3茬,一年纯收入大约4万-5万元。
你家种菜,他家养猪,都托了“第一书记”的福。2012年开始,省科技厅连续向巨野县太平镇派出两批“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们把科技专家请到田间地头,把科技信息传遍千家万户,解决了农村科技推广、农民上项目缺资金等诸多问题。
第一批5位“第一书记”入驻太平镇,就在任职的5个村每村选择了20亩肥力中等的田地作为示范田,统一选用“鲁单818”玉米品种进行示范种植。从种到收,省农科院专家到村进行土壤测试,推广配方施肥,山农大教授到田间讲解农技知识。秋天,百亩试验田测收,平均亩产量超过700公斤,对照2011年平均亩产量增加40%。
在太平镇,增收的不只是这100亩试验田,应工作组的要求,全镇推广适时晚收增粒重技术,按照晚收10天增产10%计算,仅这一项就为全镇秋收增产玉米200万公斤。
此后,他们在太平镇大力推广“猪沼菜”:规模发展大棚菜,蔬菜大棚旁边建猪舍,猪粪便通过沼气设施处理,生产沼气,沼液用于蔬菜生产。
第一批“第一书记”任期届满后,省科技厅又向太平镇派出第二批5位“第一书记”,接力棒递次下传,借东风,多引智,把养殖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省科技厅驻太平镇的“第一书记”按照“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多方面查看、多角度询问、多渠道调查,全面了解村里基本情况和民情民意,并科学制定帮扶方案。两年多以来,围绕农村环境整治、高效农业、河道治理、农田灌溉共争取项目10余个,涉及资金400余万元。
新闻推荐
一条水系引来一座生态园林新城 ——巨野探索城镇化发展新路子侧记
...
巨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巨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