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巨野县太平镇丛马村的猪沼菜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扑鼻的猪粪味,让记者心头一喜。
四个多月前,记者曾随同省科技厅干部梁恺龙踏访丛马村。那时候,八座猪舍刚完工,干净得可以在里面打个滚;蔬菜大棚里,西红柿苗长出了尺把高,青枝绿叶,煞是喜人。
省科技厅向巨野县太平镇5个村庄派出“第一书记”,协调资金为每村建立8座现代化猪舍。梁恺龙任“第一书记”的丛马村发展 “猪沼菜”:猪粪便通过沼气设施处理,生产沼气,沼液用于蔬菜生产。
今年3月初,“第一书记”任期届满要撤离,猪舍才刚建好。“人走了,猪还能有影?”记者嘴上不说,心里却打了个问号。
再访丛马村,村民王文明迎过来,领着记者走进蔬菜大棚。棚内栽满了西瓜,拖出二三尺的秧。“你来晚了,一星期前才砍了西红柿棵。那茬西红柿特喜人,每个果都一斤以上,最重的一个达一斤八两,一棚卖了13000块钱。”王文明说,梁恺龙离任后,科技厅的祝恩元继任“第一书记”,也非常关心这片基地。
走出大棚进猪舍,电风扇吹得呼呼响,一头头百多斤重的白猪,哼哼叽叽。王文明说:“每座猪舍有160多头猪,8个猪舍共有1200多头。”
告别丛马进冯庄,置身猪舍外,猪粪味更浓。村党支部书记冯际勋说,猪舍由“第一书记”协调资金建设,产权归村集体,承包户每户交5000元租金,既解决了上项目缺资金的问题,又让村里有了集体积累。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啥意思?搞养殖风险大,一着不慎,哭天无门。
往一座猪舍里一瞅,几头猪被拖出圈,病恹恹地躺在过道上。咋了?
“这两天太热,这几头猪一直拉稀。怕是不行了。”回话的是防疫员李学涛。
李学涛老家在昌邑县,毕业于潍坊牧校。
为降低养殖户的风验,“第一书记”牵线引来了得利斯集团,猪仔、饲料、防疫全由企业管,承包户只管喂,利润双方分成,保证农民每头猪至少赚100元。于是,李学涛和其他四位同事被派到太平镇的5个村庄,专管防疫。
“我那圈猪死了几十头。”村民冯勋涛插话说。
死几十头猪,搁其他地方养殖户身上,早一家子欲哭无泪了,冯勋涛却一脸从容。
李学涛解释说,冯勋涛那圈猪,引进猪苗时个头就小,没几天开始出问题。本来公司规定2—3%的死亡率,考虑到特殊情况,公司把冯庄村8座猪舍的损失全担起来,养殖户就是损失个功夫。
冯勋涛原来在外面当卡车司机,“第一书记”引进了这个项目,才索性回家养起猪。他说:“老雇主打几回电话让回去开车,都被我推辞了,咱现在一门心思养猪。”
走进另一座猪舍,膘肥体壮的猪儿或躺在地上休憩,或贪婪地舔食地上残存的饲料。据李学涛介绍,猪苗引进来时就七八十斤重了,经过三个月的育肥后出圈,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这样肉质最好。“喏,这圈猪就快了”。
记者问冯际勋:“哪圈是你的猪?”
老冯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最早报了名,可猪舍只有八座,咱是干部,只好先让给别人了。”
据了解,现在,太平镇由省科技厅派驻“第一书记”的5个村都是猪满圈。
镇党委书记奚宽轩说,第一批“第一书记”任期届满后,省科技厅又向太平镇派出第二批5位“第一书记”,接力棒递次下传。镇里准备借东风,多引智,把养殖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记者 武占民
新闻推荐
...
巨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巨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