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中国巨野农民绘画培训基地偌大的画室里,农民画师谷海宴正在画一幅六尺工笔牡丹,他的这幅画单是画片市场价就能卖到1000元。像这样的画,谷海宴一个月能完成8幅。
巨野县书画院院长陈广超介绍,现在书画产业在巨野已成为一个集绘画、销售、装裱于一体的亿元产业。但谁能想到,巨野书画这个亿元产业竟是由4个彩蛋催生出来的。
根深叶茂 花红果硕
巨野书画这棵大树,扎根于群众,有着丰厚的土壤。
1972年的春季广交会上,巨野画师刘昌杰绘制的四个“彩蛋”引起欧美国家客商的青睐,随即订单纷至沓来,巨野县工艺美术厂应运而生。当时,巨野县工艺美术厂生产的彩蛋、屏风、墙纸等工艺品,销往瑞士、加拿大、美国、日本等,不仅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画师。
上世纪80年代,红火了十几年的巨野县工艺美术厂日渐式微。原来画彩蛋的画师开始从事工笔画创作。到1985年,巨野县从事工笔画创作的人员已发展到500余人,集中绘画点20余处,遍布全县十多个乡镇。原来的工艺美术厂画师如姚桂元、徐凤秋等一批头脑灵活的画师开始四处奔走经营书画,并逐渐成为巨野书画业的领军人物。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巨野工笔画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规模空前,县文联、书协、美协积极工作,成立了书画联谊社、工笔画研究会等,从业人员1500余人,集中绘画点30余处,年销工笔画20万幅,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其中工笔牡丹系列作品较多,品牌已初步形成。
政府当推手 书画树品牌
巨野书画产业的快速膨胀,当地政府是有力的推手。
1999年,巨野县开始探索 “以画致富”的新路子,并提出“发展工笔画产业,搞好巨野经济”的新构想,把工笔画列为经济工作的一门新兴产业来抓。2000年,中国文联命名巨野为全国唯一的“农民绘画之乡”,巨野书画产业由此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作品艺术质量越来越高,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中一个新的增长点。
2005年成立了县书画院,启动了县书画一条街,建立了网站,注册了商标,形成了一个外接市场、内连千家万户的书画产业新格局。此后,运作成立了首个全省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巨野县麒麟镇洪庙村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2010年5月,巨野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破土动工。随后,在县城环境最美的地方规划400亩的书画产业园区,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书画产业做大做强。
巨野工笔画在全国迅速形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搭建大舞台 谋求大突破
4月25日,巨野县被授予“中国工笔画之乡”,同时,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农民绘画培训基地——中国巨野农民绘画培训基地正式启用。今后5年内,巨野县书画产业年增加值将超过5亿元。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从未间断书画创作和经营的姚桂元,不仅在县城办起了全市第一家私人书画社,同时还在北京琉璃厂办起了书画店,创作的工笔牡丹多次参加全国农民画展并获奖,年销售书画万余幅,销售收入达30万元。
青年农民画家徐凤秋投资兴建鲁西书画院,2003年7月经山东省文化厅批准设立的一所大型专门从事工笔绘画的画院,已累计培养从事工笔绘画学员1370人,其中有1260人自主从事工笔绘画,直接带动就业3600余人,实现绘画收入7000余万元。在巨野,像姚桂元、徐凤秋这样发展工笔画事业的举不胜举。
目前,巨野县拥有国家级美协会员5人、书协会员8人,省级美协会员31人、书协会员16人。全县拥有4个绘画专业镇,50个专业村,500多个专业户,常年从事绘画、销售、装裱等相关产业人员7000余人;在全国建立了70多个固定销售网点,作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去年销售书画作品70余万幅,实现产业增加值2.2亿元。通讯员 谢新华申建华徐巨转记者苏成华
新闻推荐
...
巨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巨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