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念东
本报通讯员 丁秋松 房正
“没想到,俺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看着已经铺设地板砖、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家“别墅”,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王庄村村民王乃亮瞧瞧这儿、摸摸那儿,楼上楼下跑了三四遍。从选房那天到正式入住,已经71岁的王乃亮整整激动了9天——能拥有一个稳稳的家,他已经整整期盼了62年。
9月29日上午,菏泽市鄄城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村台社区”搬迁入住启动仪式,在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村台举行。鄄城县包括王庄村在内的22个自然村17894名滩区群众将陆续搬进村台,彻底告别困住几代人的“水窝子”。在此之前,经过三年的规划建设,9月20日,旧城镇的三合村、大邢庄、七街、安庄4个村台安置社区全部投入使用,首批迁建安置村民按照排号顺序统一选房,准备乔迁新居。
看着刚搬进新居的村民燃起了鞭炮庆祝,王庄村村支部书记郭保荣眼眶湿润了——因为他知道,这一刻,村民们期盼太久了。
“黄河滩,黄河滩,洪水一来,房就淹;媳妇窜,孩子窜,窜上大堤,保平安。”一首口口相传的民谣,道出了滩区群众的辛酸。
1958年,黄河洪水泛滥淹没了整个村子,当时只有9岁的王乃亮坐着用房梁、麻绳做成的木筏,与家人一起以手作桨,迎着滔滔黄河水,划到了大堤岸边,才得以脱险。“房屋被淹,我们一家只能寄宿在亲戚家,靠着每天不到一斤的地瓜干,硬撑了一个月,大水才退去。”王乃亮说,从那时起,能有一个安稳的家,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从我记事起,俺们村已经整体搬迁了三次。村民们搬穷了,也搬怕了。但从这一次搬迁后,村民们就再也不怕大水了。”走在5.2米高的村台上,郭保荣满脸欣慰。
王庄村离三合村村台不到一公里,此次整体搬迁到这里。行走在村中,大大小小的“沟壑”“深坑”随处可见,这都是黄河泛滥留下的印记。抬眼望去,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是房台高筑,像是一座座“孤岛”,而上面的房屋低矮破旧,与村台上建起的一排排两层小别墅形成鲜明对比。
三合村村台搬迁当天,第一个入住的村民刘春明的家就位于王庄村西头,下了房台便是一处近3米的深坑,当初他与村民就是从这里取土筑台,抵御洪水。走进刘春明的家,不大的院落里建有五间房屋,却挤满了全家11口人。“幸亏两个儿子结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否则根本住不下。”想起以往种种难处,刘春明一度哽咽。
记者了解到,三合村村台新房分108㎡、144㎡两种别墅户型和36㎡、72㎡两种楼房户型。按照国家政策,搬迁的村民,每人补贴3.49万元。而刘春明家掏了12万元便分到了两套144㎡的新房。“这两套房留给两个孩子,我轮着住。”刘春明一遍遍打量着自家的新房,水电气暖一应俱全、二层小别墅还带院子。村台上还配有幼儿园、小学、商业店铺、创业车间等公共设施。“原来总怕被水淹,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如今不一样了,得好好添置一番。”对未来生活,刘春明充满了期待。
“这是俺家的全家福,把它擦干净了挂新房里去,等过年人到齐了,在俺新家大门口再拍一张。”与刘春明一样,张发财、宁素珍老两口一拿到钥匙,就小心翼翼地摘下挂在老屋上的全家福,拿上用床单包起的铺盖、被褥等,骑上电动车向1公里外的村台驶去。“老家具都不要了,住新房、买新家具、过新生活。”张发财一口气说了三个“新” 字,话语间充满了幸福感。
房子有了,还要考虑生计问题。据郭保荣介绍,作为安置人口最多的三合村村台社区,建有两个大型超市、两个创业车间和一个酒店,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每年至少40万元的租金全部划到三合村村台社区集体所有,村民也不用交物业费。最近,郭保荣经常会绕着老村转两圈,他有了一个新想法:将王庄村复垦后的200多亩地流转出去,不仅能增加村集体收入,村民通过打工还能挣份工资,降低返贫的危险。
日日等,夜夜盼,随着王庄村209户村民喜迁新居,鄄城县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在这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中,开始变为了现实。
据菏泽市委副书记、鄄城县委书记张伦介绍,鄄城县黄河滩区迁建涵盖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易地扶贫搬迁、村台建设和居民外迁四类项目,其中滩区居民迁建村台安置工程项目,涉及旧城镇22个自然村5721户17894人,共规划建设了大邢庄、七街、安庄、三合村4个村台安置社区,配备了标准卫生室、幼儿园、小学、服务中心等设施。目前,4个村台社区全部高质量建成,完全具备入住条件。至此,全县黄河滩区4.1万名群众即将告别千百年的“水窝子”,全部搬入新居。
“这么些年了,都没有今天住进新家这么踏实。”看着入住的新房新社区,王乃亮说出了滩区几代人的心里话。
新闻推荐
“再也不用出去打工啦,在家门口工作不仅照顾家方便,每月还能攒下一部分钱。”9月15日,在鄄城县左营镇左南社区扶贫车间内,女...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