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电商带头人讲创业故事
夏日的菏泽,烈日下处处是奋进的身影,勤劳的汗水挥洒在奔赴小康的路上。
7月25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及省级媒体记者聚焦菏泽,实地感受菏泽发展新貌,记录小康路上的生动故事。
他们将笔端、镜头、话筒对准菏泽,探寻阔步奔小康路上的生动故事,纷纷点赞菏泽市近年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新成就。
牡丹花开致富路
如今,特色牡丹产品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
来到菏泽冠宇牡丹园,鲜艳的盆栽牡丹依然盛开;牡丹“不凋花”艺术品花茎直立、花朵硕大、色泽饱满;各种牡丹特色产品更是吸引采访团成员纷纷上前询问。
曹州牡丹甲天下,虽然没有赶上牡丹盛开的季节,但看到牡丹产业蓬勃发展和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创新举措。光明日报记者李志臣说,看到一望无际的大田牡丹和牡丹产业发展,感受最深的是牡丹带富能力特别强,在帮助群众奔小康的道路上贡献巨大。回去以后,一定宣传报道好菏泽牡丹产业,把菏泽的特色做法宣传出去。
如采访团成员所言,一座城的象征,成了群众脱贫路上的幸福花。
冠宇牡丹园是牡丹品种繁育和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园区所用土地采取了流转方式,从根本上让利于农。
“与村民签订合同时,是按照亩产1500斤小麦的价格进行租地,不和农民争利。开始孟庄村只转了二三十亩地,后来村民们看到效益不错,踊跃加入,现在村里的土地全部流转了,村民们前来务工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张贵宾向记者介绍,同时,2016年,又组建了冠宇牡丹芍药专业种植合作社,吸纳200多户群众入社,土地种植规模达5000亩。
比牡丹花更美的是农民的笑脸,正在种植基地干活的村民吕胜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亩多地都流转了,每亩年租金1800元,一年就是9000多元。同时我还到合作社上班,每年有6到8个月有活干,每月还能再挣2000多元的工资,一年下来收入一万多元。”
搬出水窝子实现安居梦
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是解决滩区居民安居乐业的有效途径。采访团来到鄄城县旧城镇村台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鄄城县在村台建设中同步规划产业布局,积极招引企业落户,让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旧城镇4处村台,共计5017套安置房基本完成主体封顶,公共配套同步推进,预计9月份4个村台将全面实现搬迁入住条件。
长期以来,黄河滩区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特别是受洪水威胁,住房安全长期得不到保障,因房致贫、因房返贫现象尤为突出。
69岁的李中学是旧城镇北王庄村村民,回忆起滩区的生活,李中学记忆犹新,1996年以前,每5年中就有3年有洪水,房子是建了塌、塌了建,来来回回搬家。自从滩区村台开始修建,李中学有时间就到建设现场来看看。“出了家门就是学校、超市,社区里还建有创业车间,基础设施配套可全了。”李中学说。
看到滩区群众的新房,打消了经济日报记者刘瑾来时的一些疑惑。她说,我们采访的几户村民都非常期待住上新居,听他们讲述以前的生活,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不能安居乐业,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今年就能住上新居,大家都非常高兴。
(下转第3版)
新闻推荐
日前,在菏泽天顺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切边、焊接、防腐处理……工人们在各道工序上紧张地忙碌着。该项目采用国内先进工艺路线...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