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东明县竹林新村修的村路能直接通到田间地头村民刘新友一家在新家门口的合影23日,记者在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广场上见到了村民刘新友,他正坐在走廊里笑呵呵地跟过往的熟人打着招呼。“家里坐,家里坐,家里凉快!”刘新友拉着大家向旁边一个小院走去,还没坐下,刘新友指着自家小院说,“这是我大儿子的家,这两层小楼都是,我小儿子在旁边隔了两户,也是两层小楼。以前哪敢想能住这么好的小院啊!”正说着话,路过的老友看见刘新友家里来客人了,便笑着对大家说,“老刘手气好,房子的位置抽签抽得多好啊,门外就是广场。”文/图记者宗兆洋
为躲水上树睡觉
“在老村盖房子难,能把房子留下来更难。”说到这里,刘新友的神情凝重。老村是离新村一公里的西竹林村。这里是黄河滩区,为防止水淹,祖祖辈辈盖房时先在地基上垒起很高的土台,然后在台子上盖房子。土台需要风化、凝固,然后再去盖房子,而垒土台是这其中最难的一步,“首先你要去找土,那个时候就是用独轮车一车一车地往家里推。”
以前黄河经常发大水,房台被淹一次,就得重建一次,一辈子老是垫台、盖房了。刘新友今年73岁,他对于以前的回忆,最深刻的就是房子被淹,“我记得是1969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水特别大,家里的水已经可以过船了,当时房子的前后都被水冲开了,船直接从堂屋里过去的。”
当时,刘新友家里的十亩地刚刚收了粮食,大水来的时候来不及收,一年的收获全被大水冲走了,“当时全家人很着急,也没有什么办法,眼睁睁地看着粮食被冲走。”刘新友还记得当时因为村里的高地有限,村里受灾的人太多,自己只能在村里的一棵枣树上睡觉。
“当时没有睡觉的地方,家里的房子也被水冲坏了,我就在枣树上睡了二十多天。”刘新友依然记得那棵枣树在老村里的位置,他站起来指着老村的方向说。
刘新友告诉记者,那个时候的房子“越住越矮”,“因为每年都来大水,来了大水之后,就要在房子里外垫土,才能继续住,所以一年年的,房子越来越矮。”记者在焦园乡甘堂村见到过被埋了半截的房屋,只有一个尖尖屋檐还在外面,门已经被埋了半截,从窗户望进去就像是地下室。
小房台变大村台
几经曲折,1977年刘新友盖了一处新房。从这一年起,三个儿子陆续出生。刘新友既喜又愁:三个儿子都要盖房娶媳妇,这需要花多少时间垫台、盖房。从大儿子三岁起,在院子的西墙那里,他就开始运土、垫台。他是村医,只要一没病号,就和媳妇用地排车拉土。就是下田、赶集回来,也会顺手推一车土。村里有人在大年初一还运土。
为了躲水,村里的房台一家比一家高,很多人家为此闹矛盾,“水就有可能流到房台低的房子,每一家都是使劲地修房台,结果所有的力气都用在了房台上,房子却修不起来。”刘新友说,在他小时候,村里有很多人为了盖两间房子,全家吃不上饭。
忙活六七年,刘新友在上世纪80年代盖起三间西屋。修修补补,2002年大儿子在这里结婚、安家。很快大儿子给三儿子腾房子,三儿子给二儿子腾房子,三个儿子相继在这屋里结婚。多亏二儿子当兵转业后到县里工作,不在老家住,要不还得另外盖房,他实在没那个本事了。
日子发生转机是在2004年。这一年,县里在滩区开始建新村,旧村迁新村。新村最让刘新友满意的是,县里通过贷款,将整个村子垫高五米,房台变村台,村子里的人统一搬到了村台上,不用再比着垫台子。
记者了解到,竹林新村争取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迁村时每户获得七八万元的补贴。每家再自筹六七万元,就能盖起一栋楼房。2012年,老大、老三在新村的房子盖好,第一批搬了进去。
柏油路直通地头
竹林新村是东明县第一个在滩区整体迁建的新村。在此之前,都是将村子迁出滩区,一次性解决水患问题,但村民要走很远的路回老村种地,很不方便。随着迁建,村子里的柏油路也修了起来,刘新友指着门外的柏油路说,“现在的柏油路能直接通到我家的地头,真的是太好了!”
大儿子门前就是村里修建的广场,刘新友和他的老朋友经常在这里聊天、下棋,每天都要在这里侃好长一段时间。在村广场东边就是村里修建的小学,刘新友的孙子在那里上学。宽敞明亮的教室也是刘新友常常念叨的,“我的儿子小时候要到外村上学,一发大水,路就走不成,上学很困难,现在门口就有学校,条件设施还这么好,我们真的是赶上好时候了!”
“以前的时候,家里离不开劳力,房子需要修,房台需要建,现在好了,房子‘拴’不住劳力了。”搬到新村后,家家户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住房问题。刘新友三儿子是电焊工,现在在外面打工,一年就能挣七八万元,刘新友边说着这些事情,边笑着招呼大家吃西瓜,“我们东明的西瓜可好吃了,你们快尝尝……”
新闻推荐
如果不是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查询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信网”),内蒙古女孩麻巧珍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在她临近...
东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