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通达 长天
“这就是我和毛泽东主席等人的合影!”昨日,在东明县陆圈镇袁庄村的一破旧房屋内,顺着70岁的主人袁登云手指的方向,牡丹晚报记者看到几张悬挂在墙上的照片。在这间简陋、狭小的房间内,这几张用木框裱起来的照片尤为显眼。
据袁登云介绍,让他珍藏了半个世纪的这三张大合影拍摄于1964年至1966年。其中,最长的约1米、宽18厘米,最短的也有近一米,众多官兵簇拥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半个世纪前,20岁的袁登云和上千名战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厅与毛泽东等人拍下了其中两幅照片,另外一幅则是在贺龙家里拍摄的。
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照片已经泛黄,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模样仍清晰可辨。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手都拍麻了”
回忆起1964年的一幕,昨日,已到古稀之年的袁登云依然精神振奋。
“那年,我20岁,这张大合照就是在那年拍摄的。”袁登云回忆称,他当时是一名工程兵,负责国家的大型工程建设。
那天,袁登云和战友像往常一样工作,突然接到“穿好军装、戴上军帽去人民大会堂与领导合影”的通知,但并不知道与哪位领导合影。
据袁登云回忆,到了人民大会堂,“我们很快就分排站好,等待领导到第一排就坐”。“突然,在毛主席带领下,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了进来,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袁登云脸上布满了微笑说,“当时没回过来神,等回过神来手都拍麻了。”
至今,袁登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情景。“主席身材魁梧,穿灰色服装,迈着稳健、坚定的步伐来到我们面前。随后,主席亲切地坐在代表中间,与我们合影留念。”袁登云说,尽管合影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在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离开后,“我和战友们激动得又喊又跳,久久不能平静。每次回忆起这一刻,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业绩突出,方获得合影机会
袁登云是怎样获得这次与国家领导人合影机会的?随着老人的讲述,记者才了解到事情的原委。
1944年11月,袁登云出生于东明县陆圈镇袁村。1960年,16岁的他参军入伍,最初在工程兵建筑某师服兵役。“当时的工作全是在山里完成的,工作环境类似于现在的挖煤。”他说。
“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塌方时有发生。大概是在1964年的一天,我和战友们像往常一样工作,突然看到离我不远处有少量石块掉落,大家各忙各的也没太在意。过了一会儿,石块开始接连掉落,由于施工声音大,离得稍远点的战友没注意。我看情形不对,拉着旁边的战友就往外跑,跑了没多远,刚才站的地方就被石块覆盖。”提起当年惊险的一幕,袁登云仍心有余悸,“有时跑不出来,就再也出不来了。”
“留过血,留过汗,虽没上过战场,但我牺牲的战友不比在战场上牺牲的少。”说着说着,袁登云皱起了眉头。
由于工作出色,业绩突出,敢拼敢干,袁登云不久荣获“五好战士”称号,并立功多次。“或许是领导看咱实诚吧,就让去了。”他揣测着,“当时,合影的多是连级以上干部,咱一个小班长得了这荣誉,此前想都不敢想。”
不同的合影,感受不同
“大概是1965年,单位领导告诉我们,由于贺龙积极申请,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答应过几天接见有功的战士。”回忆起往事,袁登云的高兴之情仍然溢于言表,“虽然已经见过一次毛主席了,但心中仍然非常激动,那几天做梦都想着这事。”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流程,但感受截然不同。“相比第一次的激动,第二次更多的是做好工作的决心。”袁登云严肃地说,“毛主席都接见我们两次啦,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这样才能对得起国家啊!”
“这张合影拍摄于1966年。”指着挂在最上边与贺龙元帅的合影,袁登云说。
当年,袁登云被安排到贺龙元帅家修建防护工事。修筑完成后,贺龙组织大家拍照留念。“在贺龙元帅家工作的那些日子,他经常到伙房关心大家的伙食质量。”袁登云说,“晚上,我们围着元帅一起看《洪湖赤卫队》。有时,元帅还给我们讲他打仗的故事,光听着就带劲。”
虽然回到家乡多年,但袁登云对当时军旅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是记得那么清楚。
退伍后保守秘密,生活勤俭节约
袁登云退伍回到家乡后做电工,一干就是28年,直至2010年退休,从没向别人说起他的过去。
“我和他结婚几十年,都不知道他以前在部队干什么。”袁登云的妻子高玉芝笑着告诉记者。
高玉芝体弱多病,需要经常服药,一家人生活比较困难。
记者是在热心人高庆昌的带领下,赶到袁登云的家的,一看就傻眼了:老人破旧的房屋与周围翻新的两层楼房比起来,显得非常寒酸;10余平方米的房间里,只摆放着一张破旧的双人床、几件陈旧家具。
记者问 “有没有想过把房子翻新一下”,袁登云笑道:“还弄那些东西干什么啊,费钱,能住就行呗!” 
新闻推荐
在实体店冲动消费了,可没有“7天后悔权”消费者误解《消法》引纠纷;消协:“7天后悔权”仅限于网络、电视等方式购买的商品
热线电话:5969581、1600000本报1600000热线消息(通讯员 朱殿立 记者 朱静)近日,东明县的刘先生花7666元购买了一台某品牌冰箱,家人觉得太贵,要求他退货。...
东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