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唱妇随,情投意合这对夫妻,丈夫叫李勤运,妻子叫齐林华,家住单县北城街道办事处徐花园社区。在单县城区小吃街,李勤运、齐林华夫妻的炸羊肉串和曲艺唱腔一样味美趣浓,颇受青睐。
从“小戏班”唱到“大舞台”
1982年春节,16岁的齐林华到十几公里外的姑姑家走亲戚。碰巧,村里有一个豫剧小戏班在唱大戏,小林华就静静地坐在舞台边上听。时至午时,曲终人散,小林华意犹未尽,不肯离去。班主模样的老者问她:“散戏了,你回家吃饭吧!”小林华回答:“我不吃了,等你们唱!”老者很激动,遂叫来拉弦的师傅,说:“这女孩子长相好,吊吊嗓子看看咋样?”于是,兴致勃勃的小林华大胆地跟着弦声不断提高嗓门。“嗓子还真行,回家给你爹娘说说,让你跟俺唱戏不?”班主亲切地问。小林华马上回答:“中,俺喜欢唱戏,俺愿意学唱戏!”
就这样,齐林华离开了学校,走进了乡下小戏班。两个月后,“速成”的齐林华亮相舞台,独当一面,不但自食其力,而且能贴补家用。
一年后,单县举办曲艺培训班,齐林华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为第一期学员。结业后进入县曲艺队,改唱坠子,兼唱两夹弦、四平调、琴书等,并与同在一个舞台的落子演员李勤运相爱,很快,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从“大舞台”唱到“小吃摊”
婚后一年,受文化新浪潮的冲击,“食不果腹”的曲艺队“人散曲终”。迫于生计,已为人母的齐林华只得在曲艺队门口设摊卖开水、瓜子等。一年后,齐林华与守门“下岗”的丈夫李勤运“改行”卖烤羊肉串。不久,新疆烤羊肉串异军突起,占领市场,他们只得改炸羊肉串,靠“独到的味道”一直干到现在。
“不管生活多困难,多艰辛,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对曲艺艺术的追求!”李勤运、齐林华异口同声。齐林华补充道:“一天可以不做生意,可以不吃饭,但不能不学、不能不唱。”早晚时分,阴雨天气,街巷深处,夫唱妇随,切磋技艺;摊前一旦冷清时,夫妻俩就会俯首帖耳聆听录放机里“咿咿呀呀”的曲艺唱段,一遍又一遍,百闻不厌,时听时新。
现在,李勤运、齐林华的儿子李丹、女儿李曼分别就职于上海一家外企和曲阜一家医院。孩子们对他们说:“演唱是您的精神向往,为了养育我们,多多少少还是影响了您挚爱的曲艺表演事业,现在该是我们回报和感恩的时候了!”“听着孩子们送给我们的曲艺音频,随着名家唱上几嗓子,别提多舒坦了!”齐林华激动地说。
从“小吃摊”唱到“大舞台”
李勤运拿手的是落子。目前,他是这一曲目的唯一传承人。落子是单县申报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鲁苏豫皖结合地区盛行的民间说唱曲艺。十几年前,李勤运和恩师张元秀带着新创作曲目《乐极生悲》参赛全市汇演,获得第一名。
李勤运能熟练演唱百余个传统落子段子。他说,落子主要表现的是百家姓、百家事,倡导的是孝亲敬老、勤俭持家、济困救贫的道德风尚,群众喜闻乐见,很受欢迎。
和落子一样,坠子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迫境界。作为为数不多的这一曲目传承人,齐林华倍感忧虑。她说:“我能做的就是继续研学坠子艺术,决不能让传统文化瑰宝丢了。”
为保护、传承落子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齐林华也跟丈夫李勤运学习落子表演。夫妻俩勤奋切磋,共同进步,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的“夫妻档”。值得欣慰的是,单县文化部门选拔、推荐女青年刘霞、王青拜齐林华为师,学习落子艺术。“落子又有了新传手,我打心眼里高兴。”齐林华激动地说,“我一定全身心地教学生们做好人、唱好戏,把落子艺术传承下去!”。
文/图通讯员刘厚珉
新闻推荐
党建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单县供电红色引擎助力高质量发展
□黄浩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指挥棒”的引领。近年来,国网单县供电公司坚持党建统领,深入实施“党建+”系列工...
单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单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