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新闻 曹县新闻 单县新闻 定陶新闻 成武新闻 巨野新闻 郓城新闻 鄄城新闻 东明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菏泽市 > 成武新闻 > 正文

通讯员的“新闻梦”

来源:牡丹晚报 2015-11-07 20:22   https://www.yybnet.net/

牡丹晚报记者 冯 锴 陈淑娅

有一个群体,他们不是专职的新闻工作者,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新闻梦,做着和记者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叫“通讯员”,他们是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执着同样令人佩服。

苏衍训:我有一颗“记者心”

“新闻写不绝,只做有心人”

苏衍训今年64岁,家住牡丹区都司镇朱屯行政村。退休前,他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1992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开启了他另一个新的身份——新闻通讯员。20多年的通讯员生涯,他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稿件,199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新闻宣传先进工作者称号。“虽然我不是一名真正的记者,但我有一颗‘记者\’的心。”苏衍训感慨地对记者说。

“1992年的春节,我们村4名男孩因模仿大人喝酒,险些酿成大祸。当我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便写了一条新闻报道发往报社,希望能通过此事告诫世人,没想到这篇稿件竟然被采用,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苏衍训笑着说,当时他决定要做一名新闻通讯员。成为通讯员后,他将自己在各种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报道和文章剪下来,并分门别类集成册子。

“新闻是写不绝的,只要做个有心人。”苏衍训对牡丹晚报记者说,他最爱的就是在静夜斗室的孤灯下,一支笔,一方稿笺,驰骋在精神的旅途上,倾吐对人生社会的真诚,“虽说当时的我已经进入天命之年,但坚持笔耕不辍,写稿苦中也有乐,对此我是无怨无悔。”

与牡丹晚报的三度情缘

苏衍训说,最早时他是通过寄信的方式向报社投稿,后来当他坚定地做一名新闻通讯员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只要一写好稿件就立即骑50里地的自行车来到报社,找到编辑让其审稿,而编辑们也总是乐呵呵地迎接他,并提出有待提高的地方,而这些苏衍训都是虚心接受。

“原来不像现在交通这么便利,我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我几乎每天都要骑100里地往返家和报社之间。有时几天不去报社,心里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苏衍训笑着说,他和牡丹晚报有着三度情缘:自1992年起,苏衍训历经菏泽市报、曹州晚报,并伴随着2000年牡丹晚报的诞生,而他这棵新闻“小树苗”渐渐地茁壮成长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

“乡间新闻战士”。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报社已经从之前的手写稿变为现如今的电脑智能化办公,而我目前还停留在手写稿的状态中,不会用电脑写稿已然落后了,尽管这样,我还是时时刻刻地关注着牡丹晚报,每天看牡丹晚报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再投稿,但我依然有着一颗热爱新闻事业的心!”苏衍训激动地说。

常方元:新闻田地里笔耕不辍

他是农民出身,却踏进新闻的田地里,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黄牛,心无旁骛,负重笔耕。他是成武县的常方元,年近六旬的他已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模范通讯员,首届牡丹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

从一期黑板报走上新闻路

常方元没想到,自己从一期黑板报与新闻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常方元高中毕业后就在老家务农,由于有文化,便让他负责村里的黑板报。当时正值农村生产责任制之初,外地已经出现了包工、包产的苗头,可当地农村还是敲钟上工“大呼隆”。于是,常方元就写了一篇黑板报稿件,起名为《铃声为啥不灵了》,分析铃声不灵、群众“懈怠”的原因:厌恶了“大呼隆”,盼望责任制。让他想不到的是,这期黑板报稿被公社广播站的同志抄走,在自办节目里广播了几天,还寄给了县广播站播出。

“很快,公社和县里管宣传的领导找到我,发给一沓子稿纸、信封、邮票,说是让我当新闻通讯员。”常方元乐呵呵地说,从那以后,他才知道,自己一时有感而发写的黑板报原来是新闻稿件;他也没想到,自己以后的人生与新闻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笔耕不辍老黄牛

做通讯员的几十年间,常方元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稿件2000多篇,被熟悉他的人赞为“笔耕不辍老黄牛”。

常方元说,能将身边的故事通过自己的文字让世人了解,这让他体会到了做新闻的快乐,也是他笔耕不辍的动力。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篇在省级媒体发表的稿件名为《马大爷参加妇女植棉组》。那是在一次参加公社推进责任制的会议时,他到白庙村参观,见一个逾七旬的老汉和一群妇女在地里种棉花。好奇心驱使下,常方元上前与老汉攀谈,得知老汉73岁,是一个老荣军和军属、烈属,政府补助,生活无忧。可他闲不住,找到村干部,说是生产责任制政策好,大家都在卯足了劲干,自己也不能当“抄手客”。村干部只好让他参加了妇女植棉组。一场大雨,刚种下的棉种拍在泥里,出不来苗,老汉在田垄里爬着一棵棵扒,硬是扒了个全苗。于是,常方元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新闻稿,自拟题目《马大爷植棉》。后来,他把稿件拿给公社专职报道员赵宗广征求意见,赵宗广提笔把题目改为《马大爷参加妇女植棉组》,稿件刊登在《农村大众》一版。这篇稿件被常方元视为自己新闻生涯中的里程碑,成了他继续创作的动力。于是,后来他的稿件又见诸《大众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端。

回顾自己当年的稿件,常方元说,他感到有的文字生涩、叙事不够条理、甚至新闻要素不全,自己都觉得好笑。但在当时被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评价为“选材好、角度好、有新意、有特点”。频繁见诸报端的稿件,也为他赢得了“会写稿,能吃苦,有潜力”的赞誉。

正是这些激励和鞭策,让常方元更加钟情于新闻报道,从村里写到镇里,又从镇里写到县里;而他也年年被评为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被大众日报、菏泽日报评为模范通讯员,获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记功奖励。

今生不舍新闻情

“我和基层新闻工作者交往多,最难忘的是一些基层通讯员不畏艰辛、以苦作乐、业精于勤的故事。”常方元深有感触地说。

他还在成武县大田集镇工作时,一次天下大雨,正在埋头写作时,有人敲门进来。来人20岁出头,身披雨衣,脚蹬雨靴,进得门来,身上的雨水流了一地,浑身几乎全湿透了。来人瑟瑟发抖,颤声介绍,他叫张富贵,家住巨野县营里镇张集村,热爱新闻报道,竟然冒着大雨、躺着泥水,步行18里地专门找常方元帮助改稿子。几十年的新闻生涯,已让常方元对新闻难以割舍,不仅因为新闻工作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和他一样的新闻工作者同样让他感动,激励着他一直为此奋斗。

作为一名“老新闻人”,如今的他依然在敲键盘 “爬格子”,他说这辈子难舍新闻情。 

新闻推荐

小轿车坠河,热心警民跳河救人事发成武县南鲁集镇;出事车乘坐六人,四人获救,两人遇难

本报讯 (牡丹晚报记者冯 锴)11月29日下午,一辆小轿车在成武县南鲁集镇刘岗桥失去控制坠河,车内6人被困。热心路人和随后赶来的民警积极施救,成功救出4人,小轿车司机和一名婴儿不幸遇难。昨日上...

成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武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通讯员的“新闻梦”)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