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4日,安徽省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暨城市卫生工作现场会在合肥召开,会议总结交流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经验做法,部署全面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工作。值得关注的是,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现场分享了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工作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
12月3日下午,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大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铜陵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参会人员重点参观了远程影像中心、远程MDT会诊中心、数字化云诊室、转诊接续中心等,详细了解医院医联体建设情况、工作经验和做法。
据悉,2019年瑶海区——合肥市二院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组成了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瑶海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成员单位的城市医联体集团。2020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城市医联体集团正式运行,按照“五包十统一”路径,通过联体、联心、联通、联动,逐步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达到群众、政府、牵头医院、基层单位“四方满意”的预期成效,从框架搭建到落地实践,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管理新模式。目前已在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人、财、物、事、绩”一体化管理,并逐步在瑶海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
15个学科下沉社区,优质医疗资源实现纵向流动。医院选派名医工作室及诊疗中心等15个学科下沉基层,开展影像、心电、数字化门诊及住院远程会诊,开设市二院全科医学科、介入疼痛科大兴病区,建立卒中、胸痛、120急救社区分中心,优质医疗资源实现纵向流动,更多患者选择在基层首诊,基本构建起“小病首诊在社区,大病转诊到医院,康复保健回社区”就医模式。
可治病种增加至170余种,同质化管理推动“强基层见实效”。医联体建立了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中心,实现优质资源充分整合共享。建立了中心药库、耗材库,统一采购、配送和质控。定期开展同质化督查,通过传、帮、带,变“输血”为“造血”。目前,大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联体成员单位可及检验项目数增加了16倍,可治病种数由不足百种增加到170余种。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单位。
全链条的慢病管理,服务重心由“治病”向“防病”转变。预付资金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试点期间医保基金运行安全。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医联体将工作成效与绩效分配挂钩。家庭医生团队分区包干,按病种设立慢病管理团队,提供一体化、全链条的服务模式。医联体工作重心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方辉表示,下一步医院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建好“百姓家门口的大医院”,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医疗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推动医联体建设取得更大成果,不断增强群众的健康福祉,做好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朱沛炎胡小丽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做好寒冬时节辖区困难老人及困难边缘户群体的纾难解困服务,12月1日下午,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以...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