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左泽华四处旅游,图为在地中海边
○图为左泽华工作室成员合影,右一为左泽华(资料图片)
左泽华至今仍记得,她刚一进入刑场,法子英就抬头看了她一眼,咧嘴笑了起来。还没等她开口,法子英先提出了条件,“我知道你们是干什么的,想采访我可以,先给我一支烟。”在得到现场武警递上的烟后,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开口留下人生的最后一段对话。
法子英:我死得冤,没搞到多少钱。
左泽华:你杀了那么多人,还冤?
法子英:这些人都是死有余辜。
左泽华:那小木匠呢?
法子英:……(沉默不语)
左泽华:你有没有什么遗言?
法子英:没什么遗言,死了就死了。(沉默片刻后)我写了遗书,你能帮我转交给我的家人吗?
这段22年前的记忆,左泽华依然记得很清楚。10月29日,当记者在咖啡厅见到已经退休的左泽华时,她浑身透露出一股干练的气息,不难想象,这位年过6旬的老记者,在年轻时是如何的意气风发,正义凛然。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提起她的名字,安徽新闻圈几乎无人不知,许多认识她的人都要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巅峰时期当之无愧的首席记者。
愿意为“小人物”拔“笔”相助
1988年,这一年对于左泽华来说是个难忘的年头,经过与200多名报考者的PK,已经30岁的她脱颖而出,考进了合肥晚报,那时她在工厂做工人已经10多年。她至今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跑到厂里没人的地方,搓着手,来回走动,心中暗自欢呼:“终于当上记者了。”
纵观左泽华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普通人。
为何钟情于“小人物”的故事,左泽华坦言,12年的工厂生活,让她有一种朴实的情感和执着的追求精神。她深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酸甜苦辣,迫切地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遇到一些不平的事情,她总爱拔“笔”相助,因此她也被很多读者称为“左青天”,大量的舆论监督报道是她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一大特点。2004年10月18日,她组建了安徽新闻界的第一批新闻工作室——左泽华新闻工作室。“关注民生,记录社会”是左泽华新闻工作室的报道宗旨。
两年多的时间里,工作室一共刊发2000余篇稿件,文笔犀利、调查翔实、直指监督对象的左泽华新闻工作室成了《合肥晚报》最大看点之一。曾经有市民用这样地道的合肥话概括当时《合肥晚报》的特点:敢搞!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的是信任、钦佩。
帮最惨受害人小木匠募捐
细数左泽华采写的稿件,最著名的要数当年轰动省城的杀人恶魔法子英的报道。
左泽华一路跟踪。法子英被捕后,在行刑前的几分钟,左泽华向法院争取来5分钟,与他进行了独家对话。
出了刑场,左泽华第一时间找到法院工作人员,看到了法子英留给家人的遗书,“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写给孩子的,说自己走上不归路是咎由自取,让孩子不要学他,要好好学习,遵纪守法;二是写给妻子的,大意是对不起妻子,让她改嫁,但是不能用他们的房子当婚房;三是写给母亲,大意是不能养老送终,对不起她。”
虽然对法子英的报道到此结束,但左泽华并没有忘记这起案件中最惨的受害人,被无辜杀死的小木匠。事后,她专程来到他的家中,“家里一贫如洗,他的妻子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饭都吃不饱,家里的房子也破破烂烂,几乎不能住人。”
见状,左泽华当即联系当地政府和企业,并发起倡议,为这一家人进行募捐,最终解决了三个孩子的上学问题,也让他们的危房得以重建。
如今,随着劳荣枝的落网,这起惊天大案也画上圆满的句号。
退休之后,左泽华喜欢四处旅游,享受生活。2000年,她从自己的1200多篇稿件中摘录出一部分汇编成《记住平凡》一书,里面她详细地写下了采访报道时的一些故事,现在看来,令人眼前一亮。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卫晓敏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合肥市以惠民实效为抓手,高质量推进各项民生工程。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截至目前,31项民生工程已投入141....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