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很多人熟知作家马伯庸是从去年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开始的。9月13日下午,作家马伯庸携新书《两京十五日》做客合肥市图书馆,与读者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
马伯庸的作品既有天马行空的脑洞大开,也不乏严谨厚重的史料佐证。他将真实的史料与推理悬疑相结合,以不曲解、破坏史料为前提,描绘不见于正史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自2005年,马伯庸就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出道作是三国背景的谍战小说《风起陇西》,此后,《笔冢随录》《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等一系列作品问世,深受一大批读者的追捧。
谈及作品常以时间为轴串联情节时,马伯庸坦言“时间点本身对于故事来说有一个比较大的张力。我在作品中强调的不是时间,希望读者更多可以体会的是一种空间感。”
以他的脑洞新作《两京十五日》为例,与之前同为冒险题材的《长安十二时辰》相比,《两京十五日》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幻显得尤为繁多复杂,每一刻、每一城,都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马伯庸表示,怎么把沿途每一处风土人情的差异化准确描写出来,也正是他在创作时最难迈过的瓶颈部分。
“每部作品的时代风貌和地域风情是不一样的。其中,京杭大运河沿途风情的描写难度很大。期间做了很多准备,包括去京杭大运河沿线做考察调研,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马伯庸透露,《两京十五日》已授权拍摄影视作品。
“写作对历史有合理的想象,但是不能依赖于开脑洞。”马伯庸希望对热爱写作的年轻人传递这一观点。“开脑洞不难,难的是将脑洞落实到纸面上,让它变成一篇完整的故事,这个需要大量的训练。”
那么如何才能将开脑洞与创作结合起来呢?马伯庸认为,主要是做大量的文献查阅。只有查询足够多的资料之后才能把想象落实成小说的基础。另外,在小说写作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一个地方写不下去了,这时候就要回过头来再看这些资料,有可能资料中隐藏着比想象中还要好的答案。因此,马伯庸在写作时开着两台电脑,一台电脑写作,一台电脑用来随时查阅资料。
马伯庸表示,他在深挖史料文献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小人物”的强大力量,因此与《长安十二时辰》的张小敬一样,《两京十五日》也是以小人物吴定缘为主人公。
“写小人物,我认为是不难的。我们都是小人物,读者大部分也都是普通人,写作的时候想想自己,想想他们,把自己的位置摆到人物的视角。”分享会现场,马伯庸说,希望通过描写小人物,通过寻找细节,从而对历史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以此展现宏大历史更为真实可感的面貌。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文高博/摄 实习生 解瑞琦
新闻推荐
日前,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其中,包河区烟墩街道滨湖明珠社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