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的人们,包公园里唱包公
○游园少年,争相观赏铁面鱼
○沁人心脾的荷塘,一望无际的荷叶
○两岸佳木葱茏,鸟声啁啾
○包河波光涟漪,游艇荡漾
○浮庄,内外是景似画
○文曲星下凡,留下脚印塘
○青竹有影,高风亮节
○清风阁,廉政清风吹拂
○廉泉,清官饮之甘甜无比
○包公墓随葬品,唯有木偶
○包公家训,要求子孙世代清廉
○流芳亭,包公幼时玩耍年少读书的地方
○包公祠,位于香花墩
○包公文化核心要义,公生廉廉生威
□庐州读书人 文/图
浅秋时节,合肥最是燥热,闹市里的喧嚣充斥着大街小巷,可独独在这热闹的市区有这么一所庭园:走进它,粉墙黛瓦的建筑,绿荫遮阳的长廊,参差错落的楼阁,碧波荡漾的河水,无一不向你展示着宋代清官包拯的“忠孝清廉”,园内的“清风”更让人神清气爽,瞬间安定,心平气和。这就是合肥的包公园。
漫步于包公园里的包公祠,如同穿越历史的长河,身着官服、头戴乌纱的包公塑像肃穆地端坐于正殿之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伺立两旁,一字排开的龙头、虎头和狗头铡刀熠熠生辉,汗牛充栋的典籍叙述着包拯的清廉,历经沧桑的石碑镌刻着包公的奏章,栩栩如生的蜡像极力刻画出了包公的威严。包公怒弹国丈,唾溅帝面,只让800年后的同乡李鸿章感慨:“人臣峭直刚劲,不肯屈折……必不为浊世所喜。”每天,包公祠内南来北往的游人,驻足观瞻,俯耳聆听包大人明志的教诲: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包拯的家训在包公墓里响彻耳旁,这则史上最严家训在包家代代相传,同样也受到了后代仁人志士的感戴和赞颂。
从祠到墓,途经巍峨耸立的清风阁以及徽风古韵的浮庄,而贯穿包公园的那条以包公命名的河——包河更是让人百感交集,原本她只是合肥的一段护城河,当年宋仁宗皇帝因包拯为国操劳、为官清廉,便将护城河赐予他作为奖赏而得名:包河。那年包公在包河边漫步时,不经意间拾到一把莲子,一时兴起,随手丢进包河之中,不承想,若干年之后,包河里荷叶满塘,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洁白如雪,奇香四溢。而包河里的藕也因包公“河藕能吃不能卖,愿者挖藕度荒年”而变得无丝了,包河里的鱼也渐渐变黑了,包河的“无丝藕”“铁面鱼”也流传下来了。
河面上的“玉带桥”一头连着包河的北岸,一头连着包河的一个小岛,岛上有个脚印塘,别小瞧这个脚印,据说是当年包公留下的,包公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处游玩,有一天,包拯在这里玩得高兴,想到对岸去瞧瞧,见水面不宽,就猛地向前一跳,原本就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他的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了“脚印塘”。
一年四季,包公园内徽风古韵,清幽雅静;包河波光涟漪,游艇荡漾;两岸佳木葱茏,鸟声啁啾。包河里沁人心脾的荷塘,以及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不由得让你觉得,包公之廉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包河之莲,可谓是相得益彰……
新闻推荐
“6.6万房租仅住三个多月、付完一年房租3天后平台就跑路、负责人失联……”近日,长租公寓爆雷、房东及租客维权事件频频发...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