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面花、捏面人。是以面粉为原料、着不同色彩,再经面塑匠人的巧手,塑造出的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在中国民间艺术中,这门老手艺传承时间最为久远,也深受老百姓喜爱。在合肥,有位面塑手艺人与面团为伴四十载,面中尽显生活百态。
“七十二变”的面团
走进庐阳面塑传承人杨俊生的家,客厅除了沙发就是一张工作桌,四周一排排架子上摆满大大小小的面塑:仕女面塑裙摆层叠飘逸,仙气十足;罗汉面塑神情不一,形态各异;神话人物形神兼备,灵动活泼……一件件面塑作品惟妙惟肖、令人称绝。
“先来看看制作面塑前要准备的材料吧。”杨俊生端来一个面盆,将精面粉、糯米粉按不同配比“掺和”在一起,加入一些防腐添加剂,再加上食用油、糖等各种辅料,然后加水拌匀,开始长达两到三小时的揉面过程。“等面团和成‘三光’,即面在盆里不粘盆、面放手中不粘手、面团看起来有光泽,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杨俊生所说的下一步,就是把面团上锅蒸熟,然后装进塑料袋密封保存,锁住水分。“这样一来,制作出来的面塑保存时间更久,不发霉、不开裂、不变形、不褪色。”
备好了材料,接下来的“塑形”就要考验手艺人的指尖功夫了。只见杨俊生揪出一块拇指大小的面团,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再取出一把工具刀,灵巧地点、切、刻、划,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便成形了。
近观杨俊生的面塑作品,小到小巧有趣的动物,大到高几十厘米的人物,无不融合当下人们的审美眼光,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的同时,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自学成才 创新发展“真人肖像”
回想起入行时,杨俊生直言,他没有“师父领进门”,只有对面塑的一份热爱与执着。
杨俊生从小便对手工格外感兴趣,每到农闲时节或是逢年过节,父辈们总会走街串巷,用五颜六色的面团捏些小玩意儿,走到哪里都会吸引一群人驻足观看,杨俊生也在一旁看得入迷。慢慢的,他对捏面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杨俊生,买来许多教材和书籍,开始在家自学。
随着对面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杨俊生也摸索出了面塑里边的“门道”。要想创作出“有生命”的面塑作品,不仅需要技法纯熟,对手艺人的细心程度也要求极高。除了热爱和天分,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日复一日的勤加练习。凭借着一股韧劲,杨俊生的技艺越发精湛。
杨俊生发现,传统面塑的形象多取材于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比如福禄寿、八仙、水浒英雄等。极具灵气的他在传统面人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创造性发展了“真人肖像”,即对着人物或者一张照片,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长相,塑造出人物的形象。“和别家面塑不同,我更主张‘写实’,所以无论从身材比例还是神态来看,都更加逼真,神似真人。”杨俊生如是说。
倾囊相授 只为技艺可传承
在达到艺术上的炉火纯青后,杨俊生开始思索如何将面塑技艺的精华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这门技艺。于是,他在搞创作、参展会之余,把舞台搬到了校园、庐阳区文化馆等地,带着工具刀、面粉团走进大众的视野。
而今杨俊生受聘于合肥六安路小学、黄山路小学等多家学校,任面塑社团老师,面对学生,他不吝惜自己的手艺和经验,也享受其中。“从小学习面塑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看到孩子们学得认真,杨俊生打心眼儿里开心。
谈及未来的打算,杨俊生表示,他想让庐阳面塑在非遗榜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更多人所熟知。“好在现在有了徒弟,女儿也来跟着我学。传人有了,接下来我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授技艺上,能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为发扬面塑做点事吧。”杨俊生欣慰地说道。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琪
新闻推荐
自由职业者有望也能缴存公积金 合肥拟出台相关办法,公积金年度基数调整执行时间也将改变
本报讯记者从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召开的2020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获悉,合肥近期将出台自由职业者缴存办法、资金预...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