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13日,合肥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今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竞争主体要对市场行为进行信用承诺;出现高估冒算等问题,将追究编制单位责任。
交易程序竞争主体要对市场行为进行信用承诺
《细则》明确,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实行电子交易,在线完成招标投标全部交易过程。项目单位或交易代理机构,应当通过电子服务系统及时发布交易信息,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其他依法应当保密的信息除外。
同时,项目单位应当参照交易文件范本编制交易文件,有权根据交易项目的实际情况依法自主确定交易内容、标段划分、合同条款、技术要求等事项,并对其公平性、公正性负责;将否定性条款集中予以载明。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项目单位应在交易文件中,要求竞争主体对其响应交易文件、投标行为、信用状况、合同履约等市场行为进行信用承诺。交易文件实行事先登记备查,对登记后的交易文件采取定期抽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形式,进行监督检查。
清单编制高估冒算等问题将追究编制单位责任
在工程清单编制中,编制单位出现缺漏项、高估冒算、计算错误、控制价误差幅度超出规定等问题,以及非客观原因延误工程项目招标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委托单位应对造价编制单位进行责任追究,并报行业主管部门、公共资源交易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处理。
公共资源交易竞争主体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若对异议未作出答复或者答复不满意的,可以向公共资源交易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投诉。法律法规对投诉的提起时限、主要内容没有规定的,项目单位或交易代理机构应在交易文件中予以明确。
标后管理竞得人违约情形纳入信用管理体系
绿化迁移了,道路开挖了,一个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刚开工不久,而施工单位因为各自原因“撂挑子”不干,这样的情况,今后或将受到严惩。此次《细则》明确,项目单位应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对竞得主体不能履约的,及时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公共资源交易行政主管部门反馈;将竞得人违约情形纳入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管理体系。
城乡建设、交通、水务、林园、房产等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能加强对建设工程合同履行情况的现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项目履约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将相关信息纳入本行业信用管理体系。财政、国资、审计等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竞得人存在违约行为,应当要求项目单位开展违约责任追究。
另外,公共资源交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开展信用评价,公开评价结果。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交易活动中运用信用评价结果。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方佳伟
新闻推荐
随着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合肥火车站返肥、出城人流量日益增多。3月15日,记者从合肥火车站了解到,昨天该站发出旅客人数为1...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