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过半中职毕业生选择在“家门口”合肥就业、初次就业平均薪资为2630元/月、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应用等新增专业“热度”最高……日前,市教育局发布《合肥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就全市48所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薪资、专业调整以及“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成果详细解析。据了解,合肥市下一步还将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近八成毕业生就业对口
过半毕业生选择“家门口”就业
2019年合肥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48所,共招生4.8万人,在校生规模10.6万余人,较2018年增加8000余人,职普比46:54,生源结构合理。
“2019年合肥市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继续保持着较高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分别为93.89%和79.31%。”市教育局表示。
《报告》中统计,去年合肥市中职毕业学生26580人,就业人数达18154人,其中,直接在合肥市的就业人数达13291人。“选择在‘家门口’合肥就业的人数过半,也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据《报告》统计,2019年合肥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月收入因行业企业和地域不同略有差异,2019年合肥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收入为2630元,且较2018年有所增长。
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
相比于高校而言,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更能应对市场需求,因此,合肥市众多中职学校都会及时进行专业“动态调整”。
根据统计,全市发布年度质量报告的46所中职学校共设置127个专业,仅去年,就有11所学校增设了新专业、3所学校6个专业停止招生。这其中,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无人机应用等新增专业“热度”较高。
去年以来,合肥市在全市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招生—培养—就业”全流程合作。
市教育局表示,合肥市财政每年投入130万元,持续推进 11所职业院校与24家企业联合开展18个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合肥理工学校,汽修、数控等专业全部实现了“订单式”培养,学生培养与企业用工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操作。
将制定合肥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一方面,地方中小型企业招聘不到中级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学生毕业等于失业,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所学专业内容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报告》中提出,尽管合肥市在职业教育上作出多项“探索”,但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虽然大多数学校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但只是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合作也只是浮在表面,尚未达到校企产教研深度融合。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并落实合肥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市教育局规划,在现有探索的基础上,将建立健全中高职、中本3+4衔接及职业教育立交桥搭建体系,构建互通+直通人才培养方案。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梅梅
新闻推荐
随着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合肥火车站返肥、出城人流量日益增多。3月15日,记者从合肥火车站了解到,昨天该站发出旅客人数为1...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