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检测人脸智能识别练就“火眼金睛”
“人脸识别就能开锁,基本实现‘秒开’,很方便。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忘带钥匙了。”合肥市民赵先生今年“双11”买了一款人脸识别智能锁。以前,他的父亲出门时偶尔会忘带钥匙,赵先生不得不在上班时间请假回家,给父亲开门。前不久,赵先生和他的家人出门时都忘带了钥匙,于是下定决心,把原有的普通锁换成了这把智能锁。
生物识别技术是智能识别技术的重要应用。生物识别技术是一种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的新型识别技术,它利用人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识别,具有随身“携带”、不易遗忘、安全可靠等优点。有了它,“打死也不能说出密码”的安全提示成为过去式。目前,安徽省就有银行与省内相关科技公司联合推出“声纹+人脸”融合认证个人转账应用,用户只需说出“我要给谁转多少钱”这样的指令,再通过“声纹+人脸”认证就可以完成转账。
在智能安防领域,智能识别技术也派上了用场。前不久,记者在合肥金中环广场写字楼看到,上班族不需要刷卡,只需要“刷脸”就能“秒速”通过门闸。据了解,该写字楼的门闸安装了“真实登”系统(来访人员多维身份登记查验平台),在这栋写字楼上班的人员将个人信息输入系统后,就可以“刷脸”通过门闸。
“以前,不少闲杂人员偷偷溜进大楼,发广告传单,推销产品,弄得业主不胜其烦。业主只能把气撒到物业,经常向我们打电话投诉。自从今年安装了这套安防系统,广告推销现象几乎没有了,业主投诉率也大大降低。”金中环广场写字楼的物业保安队长江正权说,这套系统24小时“在岗”,节约了业主的用卡成本和物业的管理成本。
打开支付宝时可以“刷脸”登录,在微信钱包上开通证券账户时可以“刷脸”开户,在有的银行ATM机上可以“刷脸取款”……高大上的智能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有专家认为,智能识别技术将取代密码,成为保障账户安全的首选。
看电影大片时,时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主角进门时对准摄像头扫描脸部,完成身份鉴定后,门禁自动打开。实际上,这种智能识别技术已经走进现实。除了人脸识别,智能识别技术还有更多用途,比如识别车辆、商品等。智能识别技术赋能,将给我们带来更加便捷、智慧的生活。
助力智慧民生构建智能识别生态
随着城市车辆快速增加,交通违章等违法行为也越来越多。如何快速抓拍、处理这些违法行为?智能识别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近日,记者在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了解到,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违章抓拍机器人”已经在部分城市落地应用。该机器人主要采用“端+云”模式,前端设备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自动识别交通违法行为并进行取证,通过4G传输自动上传一段视频与三张照片,内容包括违法车辆的车牌、地点、时间、违法类型等信息,后台接收后自动审核处理。智能审核机器人识别准确率高,审核效率比人工提高了3倍。以前20个人的审核工作,现在只需2个人就可完成。
“该机器人智能违章抓拍识别率高,代替人工审核后,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缩短审核时间,极大提高上传视频录用率和视频违法举报系统效率。”中科类脑智慧交通事业部负责人陈伟表示。这款设备实现抓拍全自动化与后端平台的审核全自动化,目前可以实现抓拍逆行、违规掉头、加塞、占用公交车道、不按规定车道行驶、不礼让斑马线等违法行为。
在无人驾驶领域,智能识别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合肥中科自动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研制的无人驾驶观光车配备了传感器、摄像头、操作控制系统等,反应时间在50毫秒以内,能迅速避障,比人的反应还快。目前,低速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可以满足在景区、园区等固定场景的驾驶要求。
随着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发展,智能识别在医疗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医生”借助医学影像识别等技术,能够“读懂”病历,甚至会“思考”,出具诊断结果,给出诊疗建议。科大讯飞与安徽省立医院合作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仅一年就辅助医生诊断约1.1万人次的CT影像资料,诊断准确率达94%。在手术方面,“人工智能医生”让手术操作更加智能、精准,实现微创治疗。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机器人“天玑”成为协助医生进行手术的好帮手。“天玑”用它的“透视眼”对患处进行三维影像扫描,结合计算机导航系统设计钉道,然后用人力无可比拟的“稳定手”将手术工具精准定位到手术位置,再进行一系列的进钉、固定工作。
智能识别技术正在加速商业应用,已经逐步在交通、医疗、娱乐、工业等多个领域形成应用生态系统。
加强基础研究解决技术“痛点”
智能识别尽管有其独特优势,但同样存在安全问题。近日有媒体报道,有商家在网络商城上公开兜售“人脸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带人脸的位置信息,以及人脸的106处关键点,如眼睛、耳朵、鼻子等轮廓信息。
智能识别的数据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安全领域专家建议,要谨慎使用智能识别技术,防范信息泄露的风险。在金融等重要领域,不能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验证手段,还需要动态口令密码等多重验证。此外,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对侵犯个人隐私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智能识别数据收集方也要加强自律,保护好公民的个人信息。
智能识别技术虽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仍然面临很多痛点。比如,一些商品外形不规则,识别难度很大;人脸识别对光线的要求非常高,在黑暗的场景中识别效率不高。“当前无人车的有效感知范围约几十米,但是一辆优秀的无人车有效感知范围应该达到150米到200米,所以提升无人车感知环境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决策控制的平稳性、连续性,是未来算法提高的重点。”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智能车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智能识别技术还需要其他技术得力配合。比如,无人驾驶技术牵涉到复杂的算法和系统集成,仅靠智能识别技术显然无法实现无人驾驶。随着机器学习、语言和图像理解、智能控制、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芯片等技术成熟应用,智能识别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
专家建议,加强人才培养,推进相关学科建设和基础算法研究,提高视觉识别效率和精度,推出更多惠民应用。随着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入,以及5G、物联网的发展,智能识别技术有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全新的智能体验。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10日起,市运管处在全市范围开展驾培市场专项检查,严查非法教练场地、非法教学车辆等违规培训行为。此次...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