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发,早年曾参加我国第一台核反应堆运营维修工作,1984年还获得过核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1984年,因71岁母亲在上海中风,李传发和兄妹轮流看护了5年后,在1989年把母亲接到合肥,和爱人一起,担当起全职护理,直至2004年。
为了强身健体,如今,李传发的锻炼项目,已从1997年退休时的走路、溜冰、投篮、打乒乓球和羽毛球,逐步转向他自己总结出的一套“自由体操”和斯诺克台球。
健身强体的同时,李传发还不忘看书,并对人文历史特别感兴趣。
“我可能比上海的老上海更了解上海。”李传发就有这样的自信。
上学会写信
李传发祖籍在河南商丘,解放战争时,一家人投靠在上海生活的亲戚,已稍微能在上海靠着做小生意立足了。
1946年,李传发在上海出生,在回民学校和著名的向明中学学习。
“我在小学的成绩一般般,喜欢玩:打弹子、摔元宝、做兔子灯……但上学后就开始为家人写信、读信,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年逾七旬的李传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小升初的作文题是《给日本小朋友的一封信》,从作文的内容到形式,都是他信手拈来的事,“同学中有很多人从没写过信”。
正是作文优势,让李传发考上了向明中学。
倾力核工业
初中毕业后,李传发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960年,他考入了上海热工仪表学校,并在上海机械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前身)学习深造仪表检修专业。
前后4年的学习刚毕业,李传发就被分配到位于西北戈壁沙漠的我国第一座核工业科研生产基地,主要担任核能反应堆主流量机的维护检修,后又于1969年移师我国大西南,担任主控室调度。
“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简陋,喝的水基本是祁连山的雪水,更多的是海带大白菜汤,冬瓜南瓜也经常是主食,常年吃不到新鲜猪肉。”李传发介绍着当时的生活。
在大裁军的背景下,1985年李传发随军转民企业从大西南移居合肥纺织纤维总厂。
服侍老母亲
早在1984年,71岁的母亲就在上海中风,李传发和兄妹轮流服侍母亲,到了1989年,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李传发将母亲从上海接到合肥,和爱人一起服侍。
“说起感恩,实际上就是记着长辈的一些生活小事。”李传发这样解释对“感恩”的理解,至今他还记得母亲在他考上向明中学时为他做的事,“等我回到屋里,姆妈亲自为我炸了几块带鱼,煎了一个荷包蛋。”
2004年,李传发的母亲以91岁的高龄在合肥离世。仅从老人年龄上即可判断李传发夫妇的付出。
自创“自由操”
1997年,李传发退休。
除了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他还根据自己的理解,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自由体操”。
“每天早上在家里就可以做。大的原则是,身体上的肌肉、筋腱,只要是能动的,每天都要动一动、拉一拉。”年逾七旬的李传发一下子表现出更大的热情,“我播放歌曲,根据歌曲的节奏,控制我运动的节奏。”
说完,李传发就从头顶开始,
“尽量让能动的肌肉都动起来。不能动的部位,就靠手的按摩来活动。”播放器里,放着《冰糖葫芦》,李传发跟着节奏用双手抓着头顶上的穴位:百会、通天、前顶、承光、囟会、上星、神庭……沿着脸、臂、手、胸、腹、背、腰、腿、脚,做了起来。
每天下午,正常情况下,李传发还会乘公交,和老友们打上5盘斯诺克台球,这是李传发小时候在石库门弄堂里,和顽童们玩“落袋”游戏的延续。
独钟家乡情
运动之外读书,是李传发精神上的追求。
“我办了省、市图书馆的借书证。”李传发的读书习惯一直保持着,还很自信,“我还是有些家乡情结的。我对历史,特别是上海人文历史感兴趣,省市图书馆有关书籍,我几乎都看过了,现在,就是老上海都不一定有我知道得多。”
除了读书,李传发还做读书笔记——把读书瞬间的所感所思“不拘形式,随手写下来”,让看过的书的内容在脑子里多过几遍。
甘当志愿者
参加社会、社区活动,也是李传发比较热衷的事。
刚退休那阵子,从普通消费者的利益出发,李传发因为提出过很多建议,被合肥鼓楼商厦聘为义务监督员,并获优秀义务监督员称号。
从2009年开始,李传发就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组织指挥演出的各个事项。
所住小区的亳州路街道滨南社区只要有活动,他都积极加入,2015年还成为滨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委员。如今,作为“社区义务志愿者”的照片,就贴在社区党群中心的墙上。
今年国庆,李传发以“我和我的祖国”为题,“十分切题”地创作了一首诗歌,然后在舞台上亲自朗诵,增加了与台下的互动、亲和力,被评为社区三等奖。
为了更方便为自己的自由体操播送伴音,李传发两年前配置了智能手机,但对手机的很多功能不甚明了,也不愿掌握更多的操作。
他对智能手机的总看法是:“影响事情!”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陶虎 文/摄
新闻推荐
物业事难断?合肥将使出“立法”招。12月1日,记者从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获悉,该局正在着手物业管理立法文本初稿...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