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合肥 > 正文

望江路上的老工厂 之轴承厂

来源:合肥晚报 2019-12-16 00:31   https://www.yybnet.net/

曾任合肥轴承厂厂办主任的王学华细细数来:“从金寨路望过来,望江路上第一家是叉车厂,第二家是锻压厂,第三家就是我们的轴承厂……”

如今的“轴承厂”只停留在望江西路公交车的站牌上,而轴承厂老宿舍区退休老人们关于轴承厂的记忆却绵延不绝。

轴承厂在望江路上只遗留下两处员工宿舍区,是“58系”(1958年参加工作的第一批工人)老员工们的家。几名退休老人坐在小区的老年活动室聊天,回忆起过往的岁月。

1958年6月,轴承厂已经处于筹备之中,第一批轴承厂员工于7月份从上海来到合肥。

“我在学校念书,横幅就是‘支援安徽建设’,轴承厂当时组织了一批人来上海各个学校里招工,所以我们轴承厂上海人特别多。”

今年77岁的蒋韵珠老人就是轴承厂的元老级员工,当时,年仅16岁的蒋韵珠既单纯又好奇,跟着同学一起报了名,光荣榜下来后就乘着火车一路颠簸来到合肥工人文化宫,与同校的十几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轴承厂。

那时的望江路远不如今天繁华,环境也不咋的。袁玉珍比蒋韵珠大两岁,她们在轴承厂相识,如今已过了六十多年。说起当时的条件,袁玉珍戏称道:“安徽安徽都是灰。”

初来时,呈现在这群上海小姑娘面前的是泥泞的路面、广阔的农田以及即将成为厂房区的坟堆地。

“我们自己建厂,造砖头、抬砖头,自己种树,自己修路,一切都是自己来。”

袁玉珍和同事们就住在木工房里,外面是男同志,里头是女同志。

多少年过去,曾经的木工房连同厂房一起烟消云散。“我们是把厂建起来的第一批人,是元老,现在厂也没有了、搬走了,不是我们的了……”袁玉珍的语气似回想又似留恋。

厂房没建成时,所有员工都要外调进行培训。这些老人分别去了不同的省份和城市,有的奔赴上海学习,有的前往大连……

当时全国已有不少轴承厂,享誉盛名的三家分别是:瓦房店轴承厂、哈尔滨轴承厂和洛阳轴承厂。王学华去了1938年建立的瓦房店轴承厂,也是全国最大的轴承生产基地。

袁玉珍在上海待了8个月,学习的是车工。但回来后并没有从事机床生产,而是在厂区的工会中担任广播员。蒋韵珠夸赞她当年普通话讲得好,声音也好听。

睡梦中的厂房每天都被广播唤醒,袁玉珍会放歌曲喊大家起床,随后就广播报纸。

“大会战的时候要下厂房采访,采访之后就要‘放卫星’!”

袁玉珍解释什么叫放卫星,“哪个人生产的套圈多,就叫放卫星,这个人出了20个,另一个出了25个不就放卫星了嘛!”

这是生产者的热情,大家都有上进心。袁玉珍补充道:“那时候干活是热火朝天,特别忘我的,你干得多,我比你干得还要多。礼拜天要抬砖头,厂长和我们一起抬,本来一趟20块,你加一块我还要加,厂长还要加两块,这就叫你追我赶!”

大家年纪相仿,都是从学校初入社会的年纪,豆蔻似的年华、青葱般的岁月都揉碎到一天天的生产热情中去了。

蒋韵珠的年龄较小,厂里曾考虑让她重回上海。她没有贸然回家,而是先写了一封信询问自己的父亲。作为党员和全国的先进工作者,她的父亲劝她莫回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既然来了,就不要当逃兵。

蒋韵珠最初在检查科做检查员。轴承生产分为四个部分:内圈、外圈、钢球和铆钉。检查员检查钢球是否合格,最原始的筛选办法就是在铁皮上凿出符合规格的圆洞,钢球滚在上面,能够穿过圆洞的即为合格品。虽然是最简陋的设施,但要有最严格的要求,不合格的一律返工重新锻造。

度过最艰难的时光,轴承厂员工们的生活条件渐渐好转,座座厂房矗立,宿舍楼也一一建好。上世纪70年代初,许多员工搬进了新楼房。同时,合肥轴承厂的名气也打响了。

“最鼎盛的时期是70至80年代,合肥轴承厂是安徽第一家做出口生意的。”

袁玉珍和蒋韵珠都很骄傲,这是大家伙儿一起打下的“江山”。

现已退休的王学华当年是大学生出身,在成为厂办主任之前,也曾是检查科的科长,他介绍说:“轴承厂初期只有四五百名员工,最好的时候能有一两千人。”

王学华自1958年入厂,一直到1999年才退休。他亲身经历着轴承厂从一穷二白到兴盛鼎立、又从强盛转而沉寂的三个时期。1992年是大型国有企业改制的发端,王学华说:“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人有这方面的专长,给合适的人,让他们有效利用继而富裕起来。”

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当年的姑娘小伙子如今都已步入暮年,多年的老同事在活动室谈谈心、打打牌。许多邻居都是同一个厂里的,闲话家常的时候能牵扯出许多故人和往事来。

袁玉珍老人指着小区外的望江西路说:“这边变化好大,现在这边交通很方便的,轴承厂的公交站牌就在那边。”

袁玉珍当年作为广播员,礼拜六要给大家放电影。从工人文化宫骑着三轮车出来,望江路不像现在这样平整,下坡的时候车没有刹好,整个人就从车上掼下来。

袁奶奶和蒋奶奶两个人同时笑着发出了声:原来那个路就是一坡上去一坡下来!□李云胜 陈星

新闻推荐

“艺”路相伴孩子的康复之路 合肥一医院患儿“尝鲜”艺术疗法

孩子们正在音乐声中进行康复治疗。晨报讯“跺跺小脚是‘哆’,摸摸膝盖是‘来’,拍拍大腿是‘咪’。”伴着吉他...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望江路上的老工厂 之轴承厂)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