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水稻收割后,很多农户最愁的是如何高效做到秸秆回收利用。昨日,记者获悉历经5年时间选育的秸秆易粉碎降解的新品种——“科辐粳7号”脆秆水稻于当天正式收割测产,脆秆水稻不仅能够带来粮食的增产,而且也能够有效解决秸秆利用的后顾之忧。
10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六安市裕安区石板冲乡,在这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六安市政府合作了2000余亩分子育种成果区,以优质水稻品种与肥料为研究对象。正值秋收,历经5年时间选育的秸秆易粉碎降解的新品种——“科辐粳7号”脆秆水稻正式收割测算。经过现场测算,“科辐粳7号”脆秆水稻亩产639.2公斤,对照的普通水稻亩产为613公斤,“科辐粳7号”比对照的普通水稻增产4.3%。
“我们研究的这种脆秆水稻,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增产了多少,而是在于它的秸秆易碎易降解,有效地解决了秸秆回收利用的问题。”据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副研究员刘斌美介绍,普通水稻收割后,往往面临大量秸秆难以处理的问题,人们有时会用焚烧等方式来处理秸秆,这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大。“这种新型脆秆水稻,作为水稻的品种之一,可以直接进行生产应用;其次它的秸秆易粉碎,收割后能够直接还田,不用再回收焚烧,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并且可以直接作为牛羊等牲畜的饲料,口感细腻,容易消化。”
据了解,脆秆水稻“科辐粳7号” 目前已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是国内首个通过审定的脆秆水稻品种。该品种高效、低成本地解决了水稻秸秆还田难题。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吴文革表示,秸秆变脆是由于纤维素降低和半纤维素增加所致,而脆嫩的秸秆是畜牧饲料的极好来源,脆性秸秆对于牲畜来说易咀嚼、易消化,营养价值也相对提高。本年度在示范区安排了100亩脆秆水稻的应用示范,丰产性及抗性都表现优良,紧接着将开展牲畜喂养试验,评价脆性秸秆的饲用效果,与当地畜牧业相配合,建立种养一体化新模式。“这对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吴文革说。
除了“科辐粳7号”脆秆水稻,现场还有应用于水稻的新型控失型肥料,这是一种新型高效、环保、绿色的肥料。新型控失型肥料具有很好的保肥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养分的径流、挥发损失;同时还能够大大减少施肥次数,实现少追肥甚至不追肥,进一步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再加上取材成本低廉,安全环保,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包膜肥料带来的二次污染,具有广泛应用的前景。
“我们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解决当地农民种养效益低的问题,在保证种养产量的前提下,提高种养质量。坚持走质量兴农的道路,利用科技振兴农业。脆秆水稻的成功选育是我们围绕农业绿色、高效、高质发展的重要一步。”刘斌美说道。
见习记者 刘小容
新闻推荐
红五星引领、五社力为民,2019年10月15日,常青街道第二届微公益创投项目签约仪式在淝南家园六楼会议室举办。自项目...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