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奥萍刘超
不用手机,不用现金,看下镜头刷刷脸就可以完成支付,拿走自己选购的商品,这种便捷的购物体验早已不是梦想。10月18日,记者在合肥马鞍山路上的一家大型购物商场的自助付款区域,没依靠任何介质,只靠一张脸,就买到了自己想要的商品。
那么刷脸支付在合肥的普及程度究竟如何?市民对待这种新式的支付方式又是如何看待的?刷脸支付究竟存不存在安全风险?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据了解,目前,合肥部分零售、餐饮以及医院等,都已经引进刷脸设备,以便于人们更加便捷的享受服务。但是在感叹其方便快捷的同时,记者却发现,刷脸支付的接受度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在合肥,支持刷脸支付的地方还是少数,即使是支持刷脸支付的商家,该支付方式的使用率也极低。
在合肥银泰城的一家休闲零食店铺,记者得知,虽然自今年上半年就引进了刷脸支付的设备,但是消费者对该支付方式却鲜少问津。“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愿意通过扫码支付,偶尔有一些年轻人出于好奇,会体验一下刷脸支付。”该店铺收银人员表示。
相比零售店铺内刷脸支付设备无人问津的状况,在一些医院内,由于刷脸与建档、挂号等流程的挂钩,其使用率稍有提升。
在安徽省立医院的门诊部,患者通过智能自助服务机就可以进行全流程刷脸就医。10月18日,前来就诊的王女士,通过自助服务机办理了就诊卡之后,在面对刷脸、扫码还是现金支付的选择时,陷入了犹豫,尽管身旁的朋友建议可以尝试一下刷脸支付,但出于安全的考虑,王女士还是选择了扫码支付。“我觉得刷脸支付并不是很安全,拿出身份证或者扫个码,也就十几秒的事,并不麻烦,所以还是会选择扫码支付进行挂号就医。”王女士说。“遇到年轻的患者或家属,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会推荐其使用刷脸支付,但最终选择权还在他们自己。在有些患者或家属没有带身份证件时,我们也会推荐使用刷脸来办理取卡挂号等。”省立医院的引导员告诉记者,大多数患者来医院就诊,在面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时,更愿意使用现金支付和扫码支付,使用刷脸支付的比例仅仅只有20%左右。
部分刷脸支付的拥趸者表示,这种支付方式解放了双手,不需要腾出手来拿手机支付,还不用担心手机没电、断网,只要前期做好人脸认证、双免(免密免签)以及限额设置就不用担心。但更多消费者还是觉得,看下镜头就可以完成支付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不太放心,这样以后走在大街上就好像一张行走的信用卡。他们还表示,这种支付方式主要是基于个人的人脸生物信息,该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被泄露,可能会对个人产生诸多影响。
一些商家则表示,目前顾客对于刷脸支付的顾虑还是很多,且安装刷脸支付的设备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所以不如继续使用顾客接受度更高的扫码及其他支付方式。
对此,记者从支付宝方面得知,通过支付宝进行刷脸登录和刷脸支付的前提是在密码登录和支付过的手机上才能开启。如果之前未在相关平台进行过人脸认证和手机号码及支付密码验证,则不可能仅通过刷脸就完成登录或支付。
针对隐私泄露的担忧,记者了解到,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9月20日举办的金融网络安全论坛上也表示,针对人脸识别、支付应用热点,线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会存在诸多风险,应用条件不成熟,而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机构相关交易应该遵循支付交易要坚持多重认证的原则。
记者就此也咨询了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孙承龙律师,他表示,刷脸支付是一种新型的支付技术手段,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隐患。其中,消费者信息隐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由于消费者的人脸等生物特征隐私信息,其固有特性、采集方式、集中存储的特点导致信息泄露风险较大,同时消费者的脸部等生物特征普遍暴露在商场等公共场所,很容易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收集,消费者成为“行走的密码”,最终危害到消费者金融账户的安全。
孙承龙律师认为,刷脸支付是一种技术创新,目前国家对此的监管需及时跟进,呼吁尽快出台相关的生物特征信息采集的法律规则和技术标准,尤其是在个人生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环节加强监管,完善立法,防范生物特征数据滥用和个人隐私的泄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名单的通告》,经推荐、评审和公示...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