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一个炎热的下午,在肥西名邦阅读空间举办一场许冬林新书分享签售活动。在比天气还“热"的现场,有省市作协主席亲临捧场,组织者准备的座椅早已一座难求,添加座位仍不能满足需要,许多人站在过道里参加活动。在阅读方式多元的当下,能有如此盛况实属罕见。
许冬林一袭乳白色汉服,穿在她的身上得体、淡雅、俏丽,毫无矫饰之嫌。许冬林笑容含蓄、谦恭、真诚。她的举止随和、优雅、大方。许冬林的美是古朴典雅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统一、内在修为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结合。一见如故,赏心悦目,给人以心灵的净化。
过去读过许冬林的文章,可能不是她的代表作,有印象但印象不深。因为种种原因,“读熟人"“读大家"成为我不得已的选择,把一大批名家给忽略了,其中包括许冬林。
这次,许冬林要来肥西举办活动,自然要做些功课。百度许冬林,首选《油纸伞呀,油纸伞》,不读则已,一读如嚼甘饴,有相见恨晚之感。一把过时的不起眼的油纸伞,居然能写出如此锦绣文字,那么,在许冬林的笔下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写出好文章呢!在分享会上,当着许的面,我问文友,《油纸伞》有多少字?没人能答,估计作者本人也未必能够回答。但我确实不是作秀邀宠,我是真心实意喜欢这篇文章,准备打印收藏,才发现字数的。我很意外,那么有滋有味让我欲罢不能的文章,怎么连1200字都不到呢?好文章耐读啊!这大约就是一杯酒与一杯水的区别吧。
许冬林的文字清新空灵,精致唯美,作品感情细腻婉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之前她有一本书叫《一碗千秋月》,这次签售的新作《养一缸荷 养一缸菱》,活动主持人、合肥作协副主席刘政屏先生风趣地说,由“碗"到“缸"是一次飞跃。是不是飞跃我不清楚,但拿到书后,我爱不释手却是真的。这是一本关于乡野、关于自然的随笔集,全书散发着草木的清香,氤氲着往事的色调,无论是物体或者感情,经她手中的笔,都可以蝉蜕为另外一种唯美的方式让你愉悦的接受。难怪有人说,生活太粗糙,需要许冬林。本书42篇,12万字,我打算一天读一篇,慢慢享用。
在活动现场,有一位读者拿一本翻旧的小说《大江大海》请作者签名。许冬林之前以散文为主,写小说并不多,已出版的长篇仅此一部,受到如此厚爱,可见她写小说的天赋也很了得。她说她今后准备往小说上“靠"。我敢断言,她这一靠,必将靠出繁花似锦,精彩纷呈。
许冬林能有如此造诣,从她的谈话中可见端倪。
许冬林说要感谢上天让她生长在农村,能拥有城里孩子所没有的另一片天地,让她的经历成为她后来文字的底色。小的时候,许冬林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到处找字读,她不大喜欢和别的孩子玩,倒不是不合群,而是觉得字比玩更有趣。在那书本稀缺的年代,只要逮到文字(她尤其喜爱宋词),就反复琢磨、把玩,然后再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文字读活。她跟父亲一样喜爱黄梅戏,喜欢读唱词,并沉迷其中。她更喜欢看花,看植物,与植物“顾盼生情",与花草对话,结为知己。受小人书的激发,许冬林还具有侠肝义胆,壮志豪情,梦想当女英雄。为此,她练过轻功,还每天抱着小猪在田埂上奔跑,等等。正是由于童年的这些经历和积累,加上后来的阅读、思考和悟性,成就了许冬林。
我在活动现场即兴发言,夸下海口:今后我将把许冬林所有文字读完。会后冷静想想,已出版八本书,何况她还年轻,今后不知道要写出多少文字,我能读得完吗?乘此机会修正一下:为了生活不粗糙,尽量多读许冬林!
新闻推荐
近日,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组织城管、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合桥头集市场监督管理所,对园区义和商业街内餐饮单位和园区内部流...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